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深空光通信中多像素光子计数器阵列接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5:27
【摘要】:深空光通信中,脉冲位置调制(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PPM)和光子探测器阵列两项技术因具有能量效率高和探测效率高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而激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深空信道中大气湍流、背景光等特性的影响,从而使得接收端的光信号发生扩展、破碎以及强度闪烁等现象。本文针对接收端光信号的特点对接收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首先,针对传统的基于焦平面直接探测接收方案中探测器阵列接收到的光信号分布不均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准直的接收方案。该方案主要在接收天线焦平面处放置一个小孔光阑,激光信号经过小孔光阑后再经准直镜到达光子探测器阵列上。相比于传统的基于焦平面直接探测接收方案,该方案中通过准直镜后到达光子探测器阵列上的光信号更加均匀。另外针对背景光的干扰,本方案中对小孔光阑的孔径大小进行优化,并得到不同条件下对应的最优孔径大小,从而有效抑制背景光的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准直的接收方案在背景光越大和湍流越强时性能提升更加明显。最优孔径大小也随着背景光和湍流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其次,由于多像素光子计数器(Multi-Pixel Photon Counter,MPPC)是一种具有阵列结构的高性能光子探测模块,能够实现单光子探测,并具有有效探测区域较大的特点。本文针对该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个MPPC的新型阵列接收方案。该方案主要通过将万向支架上多个天线接收到的光信号经多模光纤共同传输至同一个MPPC的有效探测区域。相比于采用多个MPPC的阵列接收方案,该新型阵列接收方案既极大节约了光子探测器的个数,又有效降低了探测器暗计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背景光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该种基于单个MPPC的新型阵列接收方案的系统性能更好。最后,本文搭建了激光通信系统并进行测试。实验中先解决MPPC的光子计数问题,然后采用一种基于频偏和初始相偏直接预测的方法来实现时隙同步。再对加小孔光阑和准直镜的接收方案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PPC能够实现极弱光下的光子计数,并在加上小孔光阑和准直镜后系统性能均有一定的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1
【图文】:

对比图,大气相干长度,下接,焦平面


在深空激光通信中,激光光束通过大气湍流信道后会使得接收端的光斑出现扩散、漂移甚至破碎,这将会严重制约着激光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前面介绍的多相位屏的方法对大气湍流进行模拟,如图 2.4 所示。仿真参数设置为:激光波长 =1064 nm,天顶角 =60,天线直径 D 1m,风速 v 21m/s,湍流的内外尺度分别为0L =100 m,0l =0.001 m。图 (b)中近地面的折射率结构常数15 2/3A9.4 10 m ,图(c)中14 2/3A4.4 10 m 。图(a)为理想情况下接收到的艾里光斑,对比图(b)和图(c)可知接收端天线焦平面处的光斑发生了漂移和破碎,并且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光斑漂移和破碎变得更为严重。若此时将光子探测器直接放在焦平面处对光信号进行探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探测器尺寸。当探测器尺寸足够大时,这样能够确保接收到大部分的光信号,但此时探测器尺寸较大也会接收到更多的背景光。因此有必要对探测器的尺寸进行优化,让光子探测器既能有效的接收到光信号又能减少背景光噪声的影响。

实物,用户数据,时隙宽度,符号


图 5.4 系统发射端实物图CRC 卷积码编码 随机交织器 PPM调制外码内码SCPPM用户数据调制数据输出图 5.5 SCPPM 编码结构示意图在计算机上通过上述 SCPPM 系统完成对原始用户数据的编码调制后,再将调制后的数据传输到 FPGA 中,FPGA 再驱动激光器发射出受数据调制的光 PPM 脉冲序列。实验中采用 64-PPM 调制方式,调制采用 31.25 MHz 时钟,每一帧包含2520 个符号,每个符号共包含 65 个时隙(其中 1 个为保护时隙),PPM 时隙宽度为 32 ns。则可知每 2080 ns 可以传递 6 bit 信息,通信速率为 2.88 Mbi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毅宾;王煜;张天舒;范广强;刘文清;常振;邱晓晗;方玲丽;田禹泽;;模拟与光子计数融合的激光雷达信号采集系统设计[J];中国激光;2015年08期

2 赵勋杰,石万山;光子计数成像技术及其应用[J];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2002年03期

3 孙立群,向世明,白丽华,杨孝龙,王振杰;微光图像光子计数器像管等效背景测试研究[J];应用光学;1996年01期

4 熊艳玲;张艳萍;王暄;;光子计数器的研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5 孙立群,白丽华,向世明;国外图像光子计数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应用光学;1995年02期

6 刘忠,钱苹;二维光子计数系统[J];云南天文台台刊;1993年03期

7 林茂六;杜惠平;;智能光子计数系统研究初探[J];电子测量技术;1986年04期

8 李志刚;许林生;刘少民;;光子计数系统及其数据处理[J];陕西天文台台刊;1987年Z1期

9 朱小莉;;弱光测量用多用途光子计数仪器及美国EG&G PARC几种产品的介绍[J];国外科学仪器;1988年01期

10 朱紫;李志刚;;利用子午仪光子计数观测资料计算星像直径[J];陕西天文台台刊;198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渝民;;准理想光子计数[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83年

2 刘晓红;王咏梅;王永松;;高速远紫外光子计数成像读出电路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龙;何伟基;顾国华;程耀进;成伟;;基于EMCCD的光子计数成像方法与实验[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司马博羽;陈钱;程耀进;成伟;何伟基;;SPAD死时间效应对光子计数成像对比度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仲伦;郑雁珍;刘成祥;;生物与化学光子计数器(BPCL-G型)[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6 尼启良;宋克非;张宏吉;;极紫外微通道板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暗噪声[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吴兴国;羊毅;;用于光子计数激光测距的信号模拟器研究[A];国防光电子论坛第二届激光雷达成像探测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杜艳伟;杨光;程华奇;;国外空间测高光子计数探测器发展综述[A];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罗剑辉;黑东炜;孙凤荣;;基于光子计数测量的X射线荧光效率标定系统[A];第七届全国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五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睿哲;李亮;陈志强;;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谱CT成像技术研究[A];2016年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晓辉;光子计数条件下关联成像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杜秉乘;光子计数激光脉冲探测应用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寇松峰;APD光子计数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铭;基于光纤光学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7年

5 尹丽菊;基于GM-APD的光子计数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兴华;紫外光子计数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7 韩素立;远紫外感应式阳极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赵菲菲;基于MCP的紫外光子计数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年

9 胡坤;基于MCP的光子计数成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邢妍;极紫外电荷分割型阳极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应;深空光通信中多像素光子计数器阵列接收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詹廷;弱链路光子计数无线通信的纠错编码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3 冯振超;快速扫描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4 戚佳佳;光子计数集成成像三维重构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管绍林;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多能X线CT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贺捷;基于锁相光子计数检测的多波长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D];天津大学;2018年

7 徐海强;基于FPGA的光子计数系统与成像方法设计[D];东南大学;2018年

8 张河辉;光子计数激光测深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9 丁波;紧凑型光子计数器的电子线路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峰辉;基于多通道标刻光子计数技术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9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19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