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大气中激光脉冲瞬态传输特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1
【图文】:
图 3.1 脉冲宽度示意图表示方法,在距离发射端 L 处的窄带脉冲,可用下式来0( ) ( )exp( )o op t = v t i ω t( )op t 的复包络函数,表示波形。对(3-38)式做傅里叶变换( ) ( )exp( )i iP ω p t iω t dt∞ ∞= ( )0( )expiv t i ω ωt dt∞ ∞= 0( )i= V ω ω ( )iv t 的傅里叶变换,如下:2 20( ) exp( / )exp( )iV ω t T iω t dt∞ ∞= 2 21expπ T ωT =
图 3.1 初始半脉宽与超短激光脉冲瞬时展宽比间的关系从图 3.1 可以看出,随着初始半脉宽的增加。在三种弱起伏强度环境下,脉冲展宽比的减小趋势是大体相同的,脉冲展宽比下降的速度很快,之后下降速度趋于平缓。这种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初始脉宽的增加,脉冲展宽量占初始脉宽的百分比变得原来越小。在初始半脉宽为 20fs 至 40fs 时,闪烁因子为 0.2 的条件下,脉冲展宽比下降了 30%左右。闪烁因子为 0.5 时,脉冲展宽比下降了 50%左右。闪烁因子为 0.8时,脉冲展宽比下降了 80%左右。可见,更强的起伏强度在同等初始脉宽条件下,可以引起更大的脉冲展宽比,可是其下降得速度也更快。并且上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初始脉宽的增大,大气湍流所引起的脉冲展宽现象会进一步被抑制。3.4.2 通信距离对超短激光脉冲瞬时脉冲展宽特性的影响分析本节本文选用了波长为 1550nm 的激光作为通信光,对通信距离为 100km 至1000km 间隔 100km 共 10 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仿真,初始半脉宽为 20fs、60fs 和 100fs。仿真结果如图 3.2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小龙;宋卢军;姜会林;付强;刘艺;张肃;刘智;;对流湍流池湍流特性与真实大气对比实验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年09期
2 钱程;王思佳;顾澄琳;张丽梦;刘博文;庞冬青;胡明列;柴路;王清月;;利用快速相位反馈控制输出变换极限飞秒激光脉冲[J];中国激光;2012年11期
3 欧阳小平;杨琳;彭永华;唐顺兴;刘崇;马金贵;钱列加;冷雨欣;朱宝强;朱健强;;皮秒自相关仪的性能测试研究[J];中国激光;2012年04期
4 逯美红;王志军;赵玉连;;简易自相关仪对飞秒激光脉冲宽度的测量[J];大学物理;2008年04期
5 马晶;高宠;谭立英;于思源;;星地光通信中PAT链路的衰落冗余[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3期
6 饶瑞中;;现代大气光学及其应用[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张诚;胡薇薇;徐安士;;星地光通信发展状况与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06年02期
8 王屹山,刘红军,程昭,赵卫,王勇刚,马骁宇,张志刚;利用SBR实现自启动锁模钛宝石飞秒激光脉冲的产生[J];物理学报;2005年11期
9 李晓峰,胡渝;空-地激光通信链路总体设计思路及重要概念研究[J];应用光学;2005年06期
10 朱振和,李旭,顾涛,孙雨南;变换极限脉冲泵浦的飞秒脉冲光参量产生的理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渠丽新;李晓峰;;大气信道对激光通信信号散射脉冲展宽的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璐;大气激光通信中随机光信号的建模和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覃智祥;大气湍流对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唐冬梅;激光卫星通信中超短时空高斯脉冲瞬时传播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2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3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