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途径对神经发生的影响及其在抑郁症病理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06 12:22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致的系统性疾病,该疾病的病因复杂,而且有着很强的异质性,因此,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全球科学家分别从神经环路、单胺递质、神经发生、表观遗传等角度对其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尽管在抑郁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现有的抗抑郁药物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开发快速、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之前,迫切需要弄清抑郁症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我们以慢性温和应激的小鼠作为抑郁模型,研究小胶质细胞的不同激活途径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首先,我们采用系统的行为学检测,从慢性温和应激的小鼠中筛选出了应激高敏感小鼠和应激低敏感小鼠。并检测了多个脑区中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我们发现在应激易感型小鼠的海马中,小胶质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激活特征,而且海马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参与了抑郁症的调节。我们进一步确定了海马的CA1和DG这两个亚区的小胶质细胞在应激易感的小鼠中表现出显著的激活状态。结合qPCR、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我们揭示了应激易感性与海马区的小胶质细胞的M1型激活呈正相关,与小胶质细胞的M2型激活呈负相关。IL-4是诱导M2型小胶质细胞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IL-4的表达水平在应激易感型的小鼠的海马中显著减少,但在应激抵抗型的小鼠海马中显著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后,我们发现应激的易感性与海马区IL-4信号的减弱有关。为了证实这一发现,我们建立了Cre/LoxP系统,成功在海马区特异性敲低小胶质细胞的IL-4受体,并证明下调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IL-4受体能够加重应激小鼠海马区的炎症反应,同时能够增加小鼠对应激的易感性。这些发现揭示了海马区的IL-4在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及调节应激易感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我们构建了AAV-IL-4腺相关病毒载体,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将AAV-IL-4注射到抑郁小鼠的双侧海马,检测结果表明AAV-IL-4在小鼠的海马区能够稳定表达,同时能够改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我们进一步从分子、细胞及组织学上揭示了海马区的IL-4能够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a表型激活,这种小胶质细胞能够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如果用Cre/LoxP系统特异性敲低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IL-4受体,会减少了IL-4诱导的M2a小胶质细胞数量,同时阻断对M1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作用,最终阻断了IL-4的抗抑郁效果。这些结果表明了IL-4的抗抑郁效果依赖于海马区的M2a型小胶质细胞。然后,我们进一步探索了IL-4诱导的M2a型小胶质细胞的抗抑郁机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我们发现抑郁小鼠的海马神经发生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海马的萎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抑郁样行为与海马神经发生的减少紧密相关。在抑郁小鼠的海马中上调IL-4的水平能够增加增殖的神经前体细胞数量,同时能够促进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存活和成熟,最终修复了应激导致的海马萎缩。若采用替莫唑氨抑制海马的神经发生,IL-4的抗抑郁效果会被抑制,表明IL-4的抗抑郁作用是通过促进海马的神经发生。若敲低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IL-4受体,能够阻断IL-4的促神经发生作用,表明IL-4的促神经发生作用依赖于小胶质细胞。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我们从小鼠的海马中分离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做体外研究,采用transwell和条件培养研究小胶质细胞激活途径与神经干细胞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抑郁模型小鼠的海马中分离出的小胶质细胞能够抑制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然而,从AAV-IL-4注射的抑郁小鼠的海马中分离出的小胶质细胞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并且小胶质细胞主要是通过非接触依赖的方式来影响神经干细胞。我们在原代培养的细胞实验中进一步证明了IFN-γ诱导的M1型小胶质细胞会抑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而IL-4诱导的M2a型小胶质细胞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这些结果表明IL-4的抗抑郁作用主要通过诱导M2a型的小胶质细胞来促进神经发生,从而改善抑郁样行为。最后,我们探究了M2a型小胶质细胞的促神经发生机制。在体内实验中,我们发现,抑郁小鼠的海马中BDNF水平显著降低,借助腺相关病毒上调IL-4的表达能够显著增加海马中BDNF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我们发现IL-4介导的BDNF主要表达在M2a型的小胶质细胞上。敲低海马区小胶质细胞IL-4受体能够减少BDNF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数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DNF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数量与神经发生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了IL-4通过诱导M2a的小胶质细胞来促进BDNF的分泌,从而起到促神经发生和抗抑郁作用的。我们采用体外实验验证了M2a型小胶质细胞分泌的BDNF在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中的作用。我们用BDNF的中和抗体或BDNF的受体拮抗剂阻断BDNF信号,发现M2a小胶质细胞的促神经发生作用能够被有效阻断。揭示了IL-4诱导的M2a型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发生是依赖于BDNF。综上所述,海马区M1型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增加分泌炎症介质,损伤海马的神经发生,导致海马功能异常,从而启动或加重了抑郁症的生理病理;而IL-4诱导的M2a型的小胶质细胞能够保护大脑免受应激的损伤,这种保护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M2a型的小胶质细胞分泌抗炎介质,抑制小胶质细胞在应激时向M1型极化,减少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加;另一方面,M2a型的小胶质细胞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促进海马的神经发生和组织重构,其中BDNF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9.4;TN911.7
【图文】:

应激,抑郁症


1.1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1.1.1 抑郁症与炎症抑郁症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情绪低落、快感缺失、认知损伤,严重患者会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精神木僵;部分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极端行为的症状;重度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来自学习和工作或家庭的持续不断的压力,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发病年龄日渐年轻化。目前,抑郁症已经跻身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初步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第二大疾病[1]。抑郁症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重度抑郁症已经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抑郁症影响着全球大约 3 亿 5 千万人[2]。此外,每年大约有 百万人因此而自杀,这意味着每天约有 3000 人死于抑郁症。

功能图,免疫系统,中枢,突触


第一章 绪论胞身上,这些细胞分别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13]。肥大细胞是大脑内的原驻细胞,能通过释放促炎症因子来招募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14]。星形胶质细胞通过产生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补体,趋化因子来参与大脑内的免疫应答[12]。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参与大脑内炎症的产生,但小胶质细胞是大脑内神经炎症的主要调节者和释放者,因此研究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炎症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5]。

类型,小胶质细胞,细胞,精氨酸酶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细胞细胞向 M2(特别是 M2a)表型转化[20]。M2a 小胶质细胞表达精氨酸酶-1(Arg-1),Ym1,CD36,CD163 和 CD206,抑制 M1 小胶质细胞细胞介导的炎症[21]。虽然有研究指出三种不同的 M2 小胶质细胞细胞表型(M2a,M2b 和 M2c),但这些 M2 表型的小胶质细胞表现出一系列可塑的功能状态,而不是一组离散的活化状态[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景洋;;深圳先进院首破脑内再殖小胶质细胞起源之谜[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年09期

2 范冲竹;;暗小胶质细胞:一种主要与病理状态相关的新表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6年07期

3 梁菲;;运动介导小胶质细胞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9期

4 张思磊;王雄伟;;小胶质细胞/脑巨噬细胞与胶质瘤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5年20期

5 姜文敏;唐罗生;贺达仁;;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10期

6 马怡然;郭大文;孙伟;方文刚;;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其Aβ吞噬能力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黄秀艳;曾耀英;张彩;朱斌;;人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特异分子表达与吞噬功能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5期

8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年02期

9 刘锋,朱长庚;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杨逢春;显示小胶质细胞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亚梅;李子晨;许鹏飞;徐永腾;彭英;;放射后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及相关信号机制研究[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韩书珍;李雪梅;牛文泽;陈翔;王果;李泽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陆浩慧;罗婷婷;武胜昔;邝芳;;1型小胶质细胞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学习、记忆的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4 巨富荣;张胜祥;;小胶质细胞在小鼠全脑缺血模型中的形态变化[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李捷;刘勇;张蓬勃;肖新莉;吕海侠;李敏杰;康前雁;邓美英;;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来源[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杨阳;廖万清;郭秀军;林敏;王志东;徐红;陈孙孝;温海;;新生隐球菌对鼠小胶质细胞细胞骨架蛋白质组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姚瑶;Stefania Echeverry;Xiang Qun Shi;Qiu Zi Yang;傅开元;Yves De Koninck;Ji Zhang;;脊髓小胶质细胞去除后的动态变化[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赵铭;李冬;朱迅;闫东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7年

9 赵敏;袁云;赵培园;李t

本文编号:2743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43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b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