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7-10 06:54
【摘要】:随着移动视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应用需求的极速增长,全球各地支撑其运行的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然而传统的电互连技术带宽窄、距离短、功耗大、延迟长以及电磁兼容等问题,由于电互连自身的上述缺陷,因此无法满足带宽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具有高带宽、高密度、低功耗、长距离、低延迟交换和无干扰的光互连技术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所在。基于COBO(Consortium for On-Board Optics)技术的板上或嵌入式光模块是数据中心高速并行光互连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此,微软、思科、英特尔等与14家数据中心供货商于2015年年初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COBO的组织,该组织旨在通过合作订立新的行业标准,对从而板到设备内部的光纤模块进行标准化,并研究板上或嵌入式光纤模块的行业路线图。COBO希望通过业界领先厂商的共同努力为下一代数据中心和云环境的光纤应用做出努力,在降低功耗和增加带宽上建立行业标准。本文旨在研究实现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块设计方案。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意义。其次,阐述了光互连模块的组成、工作原理,光模块的设计要求和指标定义。接着,论述了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设计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电路设计、光路设计和热设计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为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然后,基于以上研究,给出一种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设计方案并予以实现,通过实验对研究所得的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证实模块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进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对整个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图文】:

激光二极管,输出功率,特性曲线,关系曲线


的阀值电流和斜率效率均不一致,受激光二极管材料生长制备时结构、惨杂情况、逡逑工艺参数等因素影响,具有分散性。激光二极管输出功率、电压与电流关系曲线逡逑如图2-3所示:逡逑4占邋逦—逦逦逦逦逦邋"II邋■ ̄ ̄…—r邋^逡逑,:;逡逑S。逦 ̄ ̄ :^逦'邋I《逡逑皇逦X逦逦P-T1逡逑口邋^逦逦逦…-逡逑^逦…P-T2逡逑1逦05逦逦LDVJtl逡逑。左邋…逦邋逦-iriTriTT邋i邋-,逦逦邋逦逡逑——逦逦逦逡逑二邋0邋—?IMW邋々一一邋-D邋H.邋80邋B0邋c?邋2邋三二:邋二逡逑奇巧电巧二.=A逡逑图2-3激光二极管输出功率、电压与电流关系曲线逡逑从图2-3激光二极管的尸-/和r-/特性曲线可知,激光二极管的输出功率、逡逑电压与电流关系(LIV)曲线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始的04自发福射产生巧光逡逑段、接着的^公超福射发光段、再次是公C的受激福射产生激光段、W及超过顶逡逑点C之后的过饱和段。当激光二极管前向偏置有励电流往入时,电能转换为逡逑光子,但由于初始阶段注入电流很小,能量有限,只能产生微弱的炎光,故输出逡逑光功率随着正向注入电流变化的曲线斜率也很小,即图中片/特性曲线的平坦区逡逑04段

反向电流,反向电压,纵轴,横轴


Vb:-|:V;逡逑图2-5反向电压与反向电流关系图逡逑图2-5中,横轴为反向电皮PV,单位为V;纵轴为测量APD的反向电流片,逡逑单位为uA。图中呁线为APD的理论反向电压与反向电流关系曲线,当加载APD逡逑上的反向电压较小,APD二极管尚未发生雪崩效应,光生载流子数量与产生的逡逑电子-空穴对是一一对应的,如国2-5中的初始平坦段,此时光倍X椧蜃樱ǎ粒觯幔欤幔睿悖瑁邋义希停酰欤簦椋穑欤椋悖幔簦椋铮铄澹疲幔慊颍停剑欤凰孀偶釉胤聪虻缪沟脑黾樱浞聪虻缌鞲嬷鸾ゼ哟螅诲义系奔釉氐姆聪虻缙ご蟮揭欢ㄊ凳保浞聪虻缌骷本鏧椉樱淝呓朴诖怪焙徨义现幔耸奔捶⑸┍佬вΓ杂Φ姆聪虻缪孤滴鞔┑缪梗疲椋颍缤迹玻抵杏冶咤义洗怪焙煜摺M贾蟹酆烨呶粒校牡姆聪蚬ぷ鞯缪埂e义侠砺凵仙杓谱罴压ぷ鞯缪苟ㄒ逶诒对鲆蜃樱停剑保埃捎谑导屎苣训玫剑停剑保板义系淖既饭ぷ鞯鏦'值

机械尺寸,光互连,模块封装,外形


逦山东大学硕壬学位论文逦逡逑全金属封装,外置散热片,支持风冷散热,保证模块在0°—70°c箱体温度范围逡逑内连续工作。逡逑2.2.1光互连模块的机械尺寸逡逑光互连模块封装外形机械尺寸如图2-6所示,协议规定了模块长度为50mm,逡逑宽度为35mm,高度为20mm邋(计算尺寸从电连接器底到散热片顶)。逡逑Length逦如孤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振洲,王飞,周军,方滨兴;多路振动信号高速并行采集器的研制与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1996年07期

2 李文涛,丁美新,何斌;计算机高速并行通信的实现方案[J];电子工程师;2004年02期

3 黄武煌;王厚军;曾浩;;一种超高速并行采样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年08期

4 徐兴,邹素玲;多通道高速并行预处理数据采集模板设计[J];测控技术;1999年06期

5 方勇;郭文成;;时钟分配芯片在高速并行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9年11期

6 孙晓明;邹勇;;一种多通道高速并行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6年10期

7 王海燕;邹丽新;马励行;;一种基于高速并行A/D转换的激光Z扫描的高频窄脉冲信号幅值测量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03期

8 张毅刚;涂志均;杨智明;;基于ARM的高速并行数据采集模块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7期

9 杨帆,李志广,范宏波,陈洁,王敏;多通道CCD读出信号高速并行采集系统的设计[J];红外技术;2001年06期

10 吴健;张志杰;王文廉;;传感器动态误差高速并行修正方法及其FPGA实现[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文奇;田新诚;董蕾;彭勃;;EPP协议下高速并行数字I/O的设计与应用[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继强;超高速并行光电模块的电子干扰以及传输信号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雷一f;全数字高速并行QPSK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文清;大尺寸测量信息高速并行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谭先友;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48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48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