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纤通信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改进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18.4;O413
【图文】:
图 1-1RSA 加密体制工作流程RSA 加密算法的确解决了对称加密算法中加密密钥的传输问题,但从其实现原理上讲,RSA 并不是不可破解的。原因在于 RSA 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即大整数的分解问题,其安全性程度取决于这个大整数的长度。那么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分解这个大整数,也就意味着这个加密被破解了。而事实证明,该加密算法的确是可被破译的,目前,我们能够破解的最长 RSA 密钥是 768 位。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至少证明了 RSA 并不是绝对安全的。特别是随着一些量子算法的提出以及量子计算机的发展,RSA 的安全性受到更大的威胁,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目前普遍依赖的加密体制将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1.2 量子密钥分发概述19 世纪末,经典物理理论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但物理学家们逐步发现运用经典物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实验问题,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于是经过一大批物理学界伟人的努力,于 20 世纪初创立了量子力学,这才得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论无法解释的微观现象。经过百年来的发展,量子力学体系更加完善,由其衍生出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而量子保密通信正是量子力学一
极大提高了密钥传输率[12]。由于实际情况中,压缩态的制备仍然存在极大技术困难在随后 2002 年,法国法布里实验室研究者 F.Grosshans 和 P.Grangier 共同提出了基于高斯调制相干态的零拍探测协议,即 GG02 协议[13]。该协议的实现由于只需要用到光纤通信中的常用器件,从而大大降低了 QKD 实现对于设备器件的要求。该协议问世伊始,针对协议中正向协调 3dB 传输距离的限制,F.Grosshans 等人又提出以接收方数据为基点修正发送方数据的反向协调算法,成功的突破了 3dB 限制[14]。2004 年,C. Weedbrook 等人又提出相干态外差探测协议[15],相比于 GG02 协议,它们采用的信源都是高斯调制相干态,不同点在于接收端采用的是外差探测,而不再需要随机选择测量基,因为它可以同时测量相干态的两个正交分量,这无疑效率会高出一倍。由于 GG02 协议的首次实验是基于自由空间传输来实现的,因而实用性非常有限。2005 年,首个基于光纤传输的密钥分发方案由法布里实验室的 J.Lodewyck等人提出[16]。2007 年,J.Lodewyck 等人共同搭建了较为完备的 CV-QKD 试验系统,成功将传输距离延长至 25km,并且安全码率高达 2kb/s[17],其系统模型图如图 1-2 所示。
图 1-3 文献[15]中的实验系统原理示意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针对 CV-QKD 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也取得不少成果。2011 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曾贵华小组搭建了基于高斯调制相干态的 CV-QKD 系统,实现了在 27.2km 的光纤信道中能够获得高达3.9kb/s 的安全码率[20]。2013 年,山西大学彭X墀等人实现了四态协议的光纤传输 CV-QKD,其传输距离为 30.2km[21]。2015 年和 2016 年,曾贵华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传输距离为 50km[22]和超过 100km[23]的 CV-QKD 实验研究。2017 年,北京邮电大学小组完成了 CV-QKD 系统在商业光纤网络上的外场实验[24],安全距离达到 50 公里。CV-QKD 协议的发展要落后于 DV-QKD 近 20 年,从第一个 CV-QKD 协议诞生到现在,后续的实验大多都以实验验证和系统性能改进为主。不管如何,QKD 的发展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所有通信保密手段中最实用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技术,也将成为世界各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竞相角逐的焦点之一。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先锋;汤煜;金标;吴腾;李凤芝;刘尉悦;;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中的数据协调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7年04期
2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获得成功[J];光电工程;2017年09期
3 ;量子通信技术首次实现白天远距量子密钥分发[J];科学24小时;2017年09期
4 陈晖;徐兵杰;;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的隐蔽欺骗方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年05期
5 陈晓峰;;基于纠缠交换的具有双向认证的多方量子密钥分发[J];韶关学院学报;2016年10期
6 刘维琪;彭进业;黄鹏;曾贵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研究进展[J];信息安全研究;2017年01期
7 ;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获验证[J];科技传播;2019年05期
8 赵峰;;诱惑态下相位差分量子密钥分发效率分析[J];量子电子学报;2009年04期
9 傅明星;;路径攻击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安全性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08年05期
10 马彰超;曹原;董凯;赵永利;;软件定义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技术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同乔;李剑阳;;基于量子卫星和波分复用构建量子密钥分发网[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2 王金东;魏正军;郭健平;郭邦红;张智明;廖常俊;刘颂豪;;高效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3 崔珂;罗春丽;张鸿飞;林胜钊;金革;王坚;;基于FPGA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身份认证的设计[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王金东;董照月;魏正军;张智明;;单向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漏洞[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5 方俊彬;;组合群试算法在量子密钥分发后处理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6 马海强;赵建领;焦荣珍;于丽;吴令安;;一点对多点的现场可编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宋克柱;杨小军;张凌云;;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数据采集系统[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8 张永棠;;基于诱骗态的光通信量子密钥分发研究[A];第33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8年
9 王旭阳;白增亮;杜鹏燕;李永民;彭X墀;;30公里四态分离调制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10 钟平平;张华妮;陈帅;王金东;魏正军;刘颂豪;;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系统远程同步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长锋;我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N];科技日报;2019年
2 记者 赵广立;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获验证[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桂运安;中科大远程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新突破[N];安徽日报;2019年
4 记者 吴长锋;我科学家首次提出新型远程量子密钥分发协议[N];科技日报;2019年
5 记者 吴长锋;“墨子号”成功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N];科技日报;2018年
6 记者 桂运安;“墨子号”卫星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N];安徽日报;2018年
7 记者 吴长锋;我率先实现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量子密钥分发[N];科技日报;2018年
8 记者 王磊;中科院: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又有新突破[N];中国青年报;2013年
9 物理系;物理系王向斌小组为400公里抗黑客攻击量子密钥分发作出重要贡献[N];新清华;2016年
10 本报记者 吴长锋;突破太阳噪声:量子卫星或能“24小时上班”[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维琪;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周逸恒;实用化的诱骗态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D];清华大学;2017年
3 李翱;Kerr阻塞光源及其在量子密钥分发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7年
4 王宁;基于纠缠态的长距离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D];山西大学;2018年
5 汪超;高速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黄端;光纤中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杨秀清;实际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安全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8 韩家伟;量子密钥分发与经典加密方法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刘洋;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吴光;长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峰;基于光纤通信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改进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2 章鹏;实用化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秦继伟;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光源的制备与调控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4 颜哲;大规模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应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何金军;两类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6 胡康;循环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7 刘康;量子密钥分配协议的理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杨思源;基于SC-LDPC码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研究[D];东华大学;2018年
9 陈倚天;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软件控制部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10 王聪;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路由与资源分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56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5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