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调制信号的多波长再生和收发机关键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9.1
【图文】:
第一章 绪论1.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英籍华人高锟(Charles K. Kao)博士,表彰对光纤通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给公众的公开信中写到[1]:“当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的时候,世界大部分地方几乎瞬间收到了这条信息文字、语音和视频信号沿着光纤在世界各地来回传输,几乎瞬时地被微小而便捷设备接收,人们已经把这种情况当做习惯。光纤通信正是整个通信领域急速发展前提。”正如图 1-1 所示,从 50 年前诞生至今,光纤通信技术构建起了全球通信的架,为人类提供了大容量、高可靠性和低能耗的信息传输管道,人类对带宽无穷的追求也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
图 3-12 六波长再生系统实物图仔细调节 EDFA 的增益和每个通道的损耗,并优化各个通道的偏振和功率,可获得较好的再生性能。图 3-13 给出了 1:99 分光器 1%端口处的 FWM 光谱,可以看出,输入信号光和辅助光的背向反射较弱,且信号光和闲频光在频域不交叠,非简并 FWM 串扰光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FWM 相位匹配条件的频率依赖性使两个传输方向上的 FWM 效率有所不同,其中正向信道存在明显的高阶 FWM,但没有落在再生信道内。由图 3-13 还可以观察到再生信号频谱的展宽现象,即再生闲频光的谱线宽度要大于输入泵浦信号的宽度。-50-40-30-20光功率(dBm)正向反向A1A2S1S2S3R1R2R3S4S5S6R4R5R6
图 3-14 六波长再生时域波形-18-1 0-16 -14 -12 -10 -8 -6-8-6-4-20接收机光功率 (dBm)log10(BER)-18 -16 -14 -12 -10 -8 -6-10-8-6-4-20log10(BER)-18 -16 -14 -12 -10 -8 -6-10-8-6-4-20接收机光功率 (dBm)log10(BER)-16 -14 -12 -10 -8 -6 -4-10-8-6-4-20log10(BER)-18 -16 -14 -12 -10 -8 -6-10-8-6-4-20log10(BER)-18 -16 -14 -12 -10 -8 -6-10-8-6-4-20接收机光功率 (dBm)log10(BER)DegradedR-MultiR-Single2 dB1 dB 2.6 dB1.5 dB1.9 dB2.4 dB正向信道 Ch1~Ch3反向信道 Ch4~Ch6接收机光功率 (dBm)接收机光功率 (dBm)(a) 信道1(b) 信道2(c) 信道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凡;沈明华;;一种极低功耗无线唤醒收发机设计[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曹天乙;介绍一种晶体管自差收发机[J];兵工学报(引信分册);1980年02期
3 赵明发;;某雷达收发机的机械设计[J];电子机械工程;1989年04期
4 杨永矿;一种可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高速运转的非冷却收发机[J];应用光学;1997年06期
5 李明齐;芮峗;张小东;周秦英;刘广宇;;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的广义多载波系统收发机频域简化实现方法[J];高技术通讯;2009年01期
6 杨小龙;;四通道比例遥控收发机控制系统的设计[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邱赐云;;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收发机架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年04期
8 施聚生;自差收发机灵敏度的工程计算[J];兵工学报;1981年04期
9 施聚生 ,周勇;自差收发机的低频模拟[J];兵工学报(引信分册);1983年03期
10 Oscar Agazzi ,庆林;绞合线对上工作的全双工数字收发机模拟前端[J];微电子学;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婧;房宗良;徐权周;曹剑锋;文其林;;一种基于以太网收发机的远程辐射监测[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cyf 编译;射频CMOS功率放大器——理论、设计及运行(2)[N];电子报;2008年
2 阿骏;无线快“猫”跃然网上[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星宇;新型光调制信号的多波长再生和收发机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石佐辰;WSN无线收发机中模拟基带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明敏;面向多天线信息与能量同传系统的收发机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高佩君;无线传感器网络收发机芯片设计[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昊;卫星电台收发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实现[D];兰州大学;2015年
2 苏萍;8×100 Gb/s全光偏振复用OFDM收发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彭媛;基于WBAN标准收发机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岳增祥;射频收发机实验平台的设计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许宇卫;基于OFDM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外收发机关键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江鹏;Ku波段收发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颜秀丽;收发机非理想对5G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校正算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王东鹏;下一代ROADM节点结构及其光网络性能的优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李昱君;基于GFSK调制的数字收发机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张翼飞;MIMO干扰网络中的收发机设计与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0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7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