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传输节点的磁共振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07:46
【摘要】:无线能量传输是通过电磁能或电磁波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技术。它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维护成本低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器件、测量控制、功率转换等技术的不断更新,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医疗、交通、生活、军事、电力等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出现了无线能量传输的应用实例。不同的应用领域也对无线能量传能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一种无线能量传输模式,它利用非辐射的磁场耦合实现能量传输,在两倍共振线圈直径的传输距离下传输效率可高达80%。传输中收发端无需精确对准,传输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论文围绕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在基于传输节点的系统建模基础上,对磁共振系统的小型化设计、稳定性控制、复用性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推动无线能量传输向实际应用领域的转化。首先,论文将传输中的谐振单元定义为传输节点;根据节点端口的有源和无源特性,将传能系统划分为单有源单无源、单有源多无源、多有源单无源和多有源多无源四大类,将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实现方式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归类;建立各类系统基于传输节点的等效模型,将系统中各种谐振单元及单元之间繁杂的耦合关系,简化为明确的电路结构和元件关系,简化系统分析的复杂度,提高设计的便易性。虽然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但此分类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各类无线能量传输的分类。接着,在等效模型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小尺寸单有源单无源系统在封闭介质环境中的能量传输;对系统中出现的频率失谐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节点物理结构控制的频率跟踪技术,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并对节点的物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系统传输效率,为小尺寸高频段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在医疗植入设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然后,论文提出两种单有源多无源无线能量传输结构,分别改善频率分裂和提高传输带宽,增强传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复用性。针对单有源单无源系统频率分裂时谐振频点处传输效率急剧下降现象,论文提出含平行辅助节点的单有源多无源结构及其设计方案,在不改变原节点结构和传输距离的情况下,提高频率分裂时的系统传输效率。考虑到信息能量同传对传输系统的带宽需求与单有源单无源系统窄带传输之间的冲突,论文提出基于耦合滤波器理论的含中继的单有源多无源结构设计方案,通过数值拟合和数值计算实现中继节点的优化架构,在提高系统传输效率的同时,改善传输带宽,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而后,论文对双频节点结构进行研究,以简化多有源多无源能量传输的设计。为了兼容不同传能标准,或者为了满足高接收功率的需求,系统常常需要进行多频段同时传输能量。采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谐振频点的多频节点实现多频段传输,可减少传输节点数目,降低传输节点体积,简化实现。论文从等效谐振电路角度探讨了多频节点的设计和阻抗匹配的实现,提出了L型、层叠型和平面紧凑型双频节点的设计方法,对节点的双频传输性能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现有传能标准(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设备和近距离无线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设备进行信息能量同传,为系统信能同传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实现。最后,论文对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探索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O482.531
【图文】:

磁共振,传输装置,磁共振,传输技术


量传输技术概述无线能量传输的提出与发展 Marin Soljacic 和其研究团队利用磁共振的方式,使用两个旋线圈,成功点亮了在 2 米之外一个 60W 的灯泡(如图技术。该团队为这项技术命名为“WiTricity(WirelessEle技术。在其发表的文献[2]中,作者建立了基于耦合模理论方法,从理论上探究了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近后的几年内,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成为了各大研

无尾,电视


图 1.2 带中继的无尾电视[33]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对深组织微植入式能量传输进行研究[34],提近场,实现微小尺寸(mm 级)深组织(>5cm)下毫瓦级能量的安全和工作场景如图 1.3 所示。图 1.3 微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34]京大学研究团队对螺旋线圈开路、短路、串联电容和并联电容时的传用高阶自谐振短路线圈实现了 85kHz 与 6.78MHz 的双频线圈设计[3

磁共振,心脏起搏器,无尾,微小尺寸


垂直中继的磁共振能量传输系统,实现 150 瓦 47 寸无尾 LED 电视的无线供电,如图 1.2所示。整机传输效率达 80%。图 1.2 带中继的无尾电视[33]2014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对深组织微植入式能量传输进行研究[34],提出使用特制金属板控制近场,实现微小尺寸(mm 级)深组织(>5cm)下毫瓦级能量的安全无线传输,其植入部分和工作场景如图 1.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海虹;杨亚宁;张睿奇;赵宝军;戚楠;;空间网络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进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8年02期

2 王全;;集总参数电磁人工超材料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6年11期

3 李兴田;马光同;杨晨;王志涛;;涂层超导体无线能量传输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英文)[J];低温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4 刘柱;陈志璋;林先其;赵华鹏;李金艳;;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5 郑艳华;林杰凯;章秀银;麦晓冬;;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高效率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6 杨恒旭;张振超;匡正;吴鸣;杨军;;压电直流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J];电声技术;2016年10期

7 李琼;罗春花;;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天线研究[J];价值工程;2017年07期

8 陈华君;袁丽娜;;无线能量传输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J];现代盐化工;2017年01期

9 闫啸宇;杨世春;何红;杨海圣;徐斌;刘治钢;;无线能量传输负载自适应的频率分叉边界控制[J];电源学报;2017年02期

10 张丽娟;刘锋;;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充电平台设计及其性能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桂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2 崔晓熙;刘国希;董蜀湘;;低频下的无线能量传输与磁场通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何彬阳;孔翔鸿;华立群;肖高标;毛军发;;非正定磁性超材料透镜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7年

4 李龙;;基于电磁超表面的无线能量传输与收集技术研究[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5 喻易强;彭思培;陈孝平;;一种基于磁谐振耦合模式的平面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6 黄登祥;林先其;;基于阻抗匹配调节的高效率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二)[C];2017年

7 于歆杰;;基于磁电层状复合材料的无线能量传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8 贺少勃;陈远斌;於海武;杨东;郭良福;力一峥;刘勇;刘建国;王琳;;高功率激光放大器中的能量传输[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9 朱春波;;用于移动设备的非接触供电技术应用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10 黄虎;瞿丹;琚兴宝;;新型高效反馈式激光能量传输方法实验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6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济南军区某部 冯东明 李旭光 杨发伦;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的革命[N];解放军报;2012年

2 华泰证券分析师 周毅;无线充电:传输投资新机会[N];证券时报;2014年

3 ;濮祖荫:揭示地球空间能量传输过程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唐凤;不用电就能帮建筑降温[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覃泽文;电力传输或将酝酿颠覆式革命[N];中国能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可柯;基于传输节点的磁共振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姚友素;电磁感应式变耦合无线能量与数据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梁晗;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4 张金;近场耦合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吴伟;无线携能通信系统安全通信与高效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6 刘柱;基于阵列线圈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bF梓轩;非辐射式无线电磁能量传输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8 刘晓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收发机联合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9 刘小畅;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10 孙桂林;高效无线能量传输及可植入人体的传输辐射一体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娜;无线能量传输条件下大规模MIMO系统能效优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程瀚;基于外差式体系结构的回复式反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徐欣;水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高效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刘浩洋;磁耦合谐振水下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刘正;基于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的机器人定位系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6 曾志超;无线供电无线网络的资源分配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7 曹先博;应用于可植入生物医疗设备的高效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张雪芳;人体可植入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9 徐冬冬;基于柔性立体谐振子的植入式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10 孔立阳;超声电源能量传输理论模型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71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71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