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跨介质蓝绿激光上行通信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2:07
【摘要】:近年来,跨介质通信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其主要应用场景为水下平台与陆地平台、空中平台和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随着数据量的提升与云计算的发展,水下通信对传输速率、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内外跨介质通信的主要手段是利用无线电进行数据传输,然而,海水对无线电的吸收作用很强,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大,严重影响通信质量。研究证实,海水中也存在一个类似大气中存在的透光窗口,蓝绿光波段在海水中的衰减远小于其他波段。因此,蓝绿激光通信在跨介质通信中扮演起了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文献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蓝绿激光的下行通信,上行通信的研究相对较少。蓝绿激光上行传输的信道更为复杂,特别是海/气界面处,激光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播,海面的随机波动会导致接收面光斑的扩展、闪烁和漂移,致使通信性能产生变化,恶劣的海况甚至可能中断通信进程。本文在对蓝绿激光上行通信的研究中,首先,建立了跨介质蓝绿激光通信的系统模型。其次,分别对海水和大气信道的组成以及各种悬浮微粒对激光散射与吸收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海/气界面处的几何光学特性,理论计算了理想海面倾斜角下的接收面光斑直径与光束中心漂移,利用P-M谱和ITTC建议的方向函数,模拟了三维随机海面模型。然后,通过对跨介质蓝绿激光上行通信的信道衰减进行分析,得到系统路径损耗的计算表达式,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参数对路径损耗的影响。通过研究接收机噪声,确定了背景光噪声与接收机热噪声为系统主要的噪声来源,得到归一化信噪比表达式,确定了系统的最佳接收视场角。选择OOK调制方式,基于系统的链路特性分析了链路速率与发射功率对误码率的影响。通过逆推系统平均发射功率,验证系统可行。针对不同水域理论计算了系统的信道时延。最后,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对跨介质蓝绿激光上行传输进行仿真,并针对跨介质传输改进模拟算法对系统的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就不同信道传输距离和海面风速分析了蓝绿激光传输的光场分布与时延展宽。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跨介质蓝绿激光通信试验样机的研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提供一种跨介质远距离通信方式,并为水下平台与空中平台的上行通信增加一种可能的通信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1
【图文】:

吸收系数,叶绿素,黄色物质


第二章 激光上行通信系统信道分析9图2.1 不同波长的叶绿素吸收系数叶绿素的吸收系数通常可以表示为浓度与单位吸收系数acμ′的乘积ac acμ Cμ′= (2-1)其中,比例系数C 表示海水中含有的叶绿素浓度,单位为3mg m 。单位吸收系数一般可选取1 30.025m / mg m [32]。黄色物质的吸收系数通常可以表示为0 0( ) exp[ ( )]ay ay=μ μ λ fλ λ(2-2)其中0λ 取 400nm,参数 f 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取值不同,取值区间为 0.011~0.018,通常选取 0.014,不同波长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如图 2.2 所示[33]。图2.2 不同波长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不同水域的悬浮矿物质泥沙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应的吸收系数也有较大差异,悬浮矿物质泥沙吸收系数近似可以表示?

吸收系数,矿物质,黄色物质,水域


[33]。图2.2 不同波长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不同水域的悬浮矿物质泥沙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应的吸收系数也有较大差异,悬浮矿物质泥沙吸收系数近似可以表示为

矿物质,吸收系数,泥沙


λ 取 400nm,参数 f 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取值不同,取值区间为 0.011~0.018,通常选取 0.014。不同波长的悬浮矿物质泥沙吸收系数如图 2.3 所示。图2.3 不同波长的悬浮矿物质泥沙吸收系数2.1.3 海水的散射特性光在介质体中传输,光子的方向改变而其他性质保持不变的随机过程,被称为光的散射。在光的散射过程中,光子没有消失,也没有损耗自身所携带的能量,仍然存在于介质体中,仅仅偏离了自身传输的准直方向。海水中存在众多悬浮物质,因此光在海水中的传播必定离不开散射,而且是多次散射,造成光子散射的主要因素是各种近似光波长的悬浮颗粒。海水的散射导致光在传输过程中光的路径异常复杂,在研究散射过程中,主要研究散射方向角的相关函数,通常使用自变量为散射角的函数来表示散射特性,即体积散射函数。海水散射的过程非常复杂,通常认为是海水自身的纯水的散射与海水中悬浮物质的散射共同作用的结果。纯水引起的散射过程一般只和自身的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宁,陈名松,敖发良,张德琨;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光信道的研究[J];广西科学;2001年04期

2 李涛东;敖发良;廖晶晶;;大气折射对蓝绿激光传输影响的分析[J];大众科技;2008年01期

3 冯文波;蓝绿激光在水下传输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4 刘峰;刘宏波;蒋春峰;张伟欣;;蓝绿激光对潜通信方案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7年05期

5 杨华勇,梁永辉;机载蓝绿激光水下目标探测技术的现状及前景[J];光机电信息;2003年12期

6 刘西站;郑艳芳;何俊华;;蓝绿激光水下作用距离测量的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9年07期

7 叶吻;;蓝绿激光水下通信技术研究[J];通讯世界;2018年01期

8 徐涛;温东;姜波;陈晓露;;基于主动取报方式的蓝绿激光星潜通信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6年11期

9 曲晓慧;国内对潜通信发展方向之浅见[J];舰船电子工程;2000年05期

10 王磊;徐智勇;张启衡;王华闯;;蓝绿激光水下成像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涛东;敖发良;欧阳存;;蓝绿激光通过海水界面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舒森;陈名松;;窄带干涉滤光片在蓝绿激光对潜通信中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于力;刘晶儒;马连英;易爱平;黄超;安晓霞;李辉;陈广宇;;光泵浦XeF蓝绿激光研究新进展[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乃千;蓝绿激光实现“水下飞鸿”[N];中国国防报;2017年

2 黄愉佳;反潜卫星:让深海潜艇现原形[N];中国国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婧;近场定距脉冲激光在降雨中的大气传输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力;跨介质蓝绿激光上行通信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韩孟祥;基于蓝绿激光的高速水下无线通信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尚雅文;基于蓝绿激光的水下实时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4 王明洁;蓝绿激光水下传输的时域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亮;机载蓝绿激光雷达水深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6 董树珍;蓝绿激光星潜通信编码及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黄文超;蓝绿激光通过粗糙海面的传输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司立宏;蓝绿激光上行通信信道特性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胡鑫;蓝绿激光水下传输特性仿真及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赵小俊;蓝绿激光在海水绕流中的传输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6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76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7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