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融合接入网络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4:51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3G、4G、5G NR、WiFi等多种无线接入网络深度融合。移动终端同时配备了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如何同时利用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来聚合带宽,提高服务质量引起了许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中,并行传输是最有潜力的技术,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并行传输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经过传输控制协议解耦的子流在网络中如何做出路由决策以及速率控制;2)在移动终端续航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多个无线接口激活下保证高能效的数据传输;3)针对多个子流,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调度技术,从而降低数据分组乱序和数据分组重传的数量,提高并行传输的有效吞吐量。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本文展开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具体如下。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研究了并行传输的联合路由与速率控制决策。对于并行传输路由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建立最大化融合接入网络并行传输系统吞吐量效用的优化模型;2)采用二阶原对偶方法求解联合路由与速率控制决策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对比了本文的二阶原对偶方法与一阶原对偶方法以及一阶对偶方法在收敛速度和时延上的性能。针对第二问题,本文研究了:1)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的能效分流策略;2)基于能效分流比例的直接拥塞控制算法。对比仿真了接收端能效、有效吞吐量、分组传输时延和接收缓存、时延、丢包率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效拥塞控制方法有更好的吞吐量、时延和能效的性能。针对第三个问题,本文研究了:1)基于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的自适应往返时延估计模型、状态转移概率估计模型、平均吞吐量估计模型、子流调度优化模型;2)基于二进制人工蜂群差分演进(Binary Artificial Bee Colony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BABC-DE)的最优子流选择方法。通过仿真验证,本文的算法在吞吐量、时延、丢包以及重传方面优于传统的数据调度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5
【图文】:

并行传输,路由算法,二阶,收敛过程


N1N3 N6N1N4N7图 3.2 仿真网络拓扑如图 3.3 所示,本文仿真了两个子流,在迭代约 15 次时两个子流速率收.168 和 S2=0.978,表明了本文采用的二阶原对偶算法的收敛速度较快。的是要比较二阶和一阶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时延性能,因此需要保证不同优路由和速率控制决策有大致相同的准确度,根据这个前提来设置步长,本文为了表示的方便,已将各性能指标作归一化处理。

并行传输,路由算法,收敛过程,二阶


图 3.7 并行传输一阶对偶路由算法的子流收敛过程(V=1000)如图 3.8 所示,可以看到,当障碍参数和控制参数 V=50 时,本文采用的偶方法收敛速度更快(小于 8 次迭代),根据前文的理论推导,此时的则相应的变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的类型来调整最收敛速度快,相应的时延性能更加优异,这对于时延的视频业务(例如 VVR 游戏)更加有益。如果对吞吐量要求较高(例如视频下载,CDN 分发较小的最优效用间隔。0 2000 4000 6000 8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11.11.21.3

曲线,吞吐量,能效,数据包


图 4.4 吞吐量的对比仿真(缓冲区大小为 16KB)持发送队列的稳定性有助于缓解乱序数据包并减少数据包重传的可,本文提出的 LEEMPTCP 比 EEMPTCP 和 MPTCP 更具优势。当改据包的数量时,EEMPTCP 和 MPTCP 的延迟会增加,并且会导致不降低拥塞窗口的大小。由于能效与吞吐量成正比,因此能效曲线和势相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王文博;景晓军;郑相全;;活跃路径选择对多径并行传输吞吐量影响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2 田永春;曾浩洋;;基于网络态势的栅格网多径并行传输算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宋飞;王博;张宏科;张思东;;多路径并行传输中接收缓存阻塞问题的研究[J];电子学报;2010年03期

4 孙力娟;蔡冬;肖甫;叶晓国;王汝传;;改进的卫星网络多路径并行传输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03期

5 陶晓玲;于萌;王勇;;多路径并行传输的路径动态决策方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6 K.M.Thierfelder;M.K.Scherr;M.Notohamiprodjo;J.Weiβ;O.Dietrich;U.G.Mueller-Lisse;;前列腺扩散加权MR成像:放大并行传输加速2D选择性激发EPI成像的优点[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年01期

7 K.M.Thierfelder;M.K.Scherr;M.Notohamiprodjo;J.Weiβ;O.Dietrich;U.G.Mueller-Lisse;马聪;;前列腺扩散加权MR成像:放大并行传输加速2D选择性激发EPI成像的优点[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年01期

8 刘杰民;白雪松;王兴伟;;多路径并行传输中传输路径选择策略[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06期

9 郑艳伟;倪宏;邓浩江;刘磊;;多优先级业务流多通道并行传输[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年09期

10 苏玉刚;徐思文;吕志坤;孔令鑫;周玮;;基于频域分离解调的复合信源无线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超;;基于FPGA控制的网络雷达视频并行传输[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17年装备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梁柏权;刘宇翔;杨为燕;;广西电视台双架构并行数据存储流转平台[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5年度“新闻科技论文”优秀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IT时报见习记者 李玉洋;WiFi6加速赶来揭开它的前世今生[N];IT时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张广彬;串行的诱惑[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何娴;专家谈存储未来[N];计算机世界;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玮;基于共享通道的电场耦合式电能与信号并行传输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2 王玮;异构网络中多路径并行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李文;机动通信网络中的多路径并行传输组网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高冲;异构网络环境下多径并行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姚毅;基于RNS/RRNS的并行传输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敖欣;基于干扰管理的无线自组网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欢喜;融合接入网络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朱梦磊;基于ECPT系统的电能与信号回路分离式并行传输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3 李加成;异构网络环境下多路径并行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7年

4 刘天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效多路径并行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吴丹;多路径并行传输算法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4年

6 付慧霞;分布式海量数据并行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7 黄琦;异构无线网络中多路径并行传输调度算法以及重传算法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宋瑛瑛;基于数据邮递的并行传输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9 范媛媛;无线mesh网络中多路径并行传输拥塞控制及数据调度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10 王世荣;高速SerDes发送器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87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87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