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极区捷联惯导系统快速传递对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23:24
【摘要】:极区的海洋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极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探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极区的地磁力线收敛、磁场异常和多径效应,导致无线电导航、地磁导航和卫星导航等导航方式在极区环境下无法正常工作。捷联惯导系统由于具有高自主性和相对独立的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军民用大型船舶的极区导航。为了缩短对准时间和提高对准精度,对于大型船舶的附属航行器与工作船,其初始对准一般不采用自主式对准方法,而是采用传递对准的方式实现其初始对准。当前,对于极区传递对准方法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仍存在许多问题与技术难点。本文以大型船舶的附属航行器和工作船为对象,对基于格网惯性导航机械编排的极区捷联惯导系统快速传递对准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快速、精确的极区传递对准。由于极区经线急剧收敛,基于地理系指北方位机械编排的主、子惯导系统导航方法和传递对准方法,都会在极区会存在误差增大和计算溢出的问题,进而导致传递对准精度降低甚至出现发散的情况。格网系惯性导航方法可以避免极区经线收敛带来的问题,因此其可以应用于极区传递对准。现有的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由于其状态量无法被直接观测,因此其可观测性较低,导致该方法对机动性要求较高,不适用于机动性较低的大型船舶传递对准。同时,由于该方法增加了观测矩阵的复杂性,且干扰误差补偿不明确,不利于实现精确、快速的极区传递对准,因此需要对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进行改进。同时,针对其干扰误差补偿不明确的问题,对传递对准的干扰误差进行分析,为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针对现有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的问题,基于“速度+姿态”快速传递对准方程,选取主、子惯导之间完全可观测的量测失准角和速度误差作为状态量与观测量,对格网系传递对准误差方程进行改进;同时,针对静态杆臂和挠曲变形模型补偿方法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挠曲变形对杆臂效应的影响,设计动态杆臂补偿法,并借助白噪声补偿原理,设计挠曲变形的噪声补偿法;建立格网系传递对准改进滤波模型,并针对挠曲变形噪声补偿法会降低卡尔曼滤波估计效果的问题,设计并改进Sage-Husa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来保障对准性能;基于奇异值分解可观测性分析法,对格网系传递对准改进方法进行可观测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可以提高对准性能的运动方案。格网系传递对准改进方法,能够在极区环境下有效地实现对干扰误差的补偿和对失准角的估计,且其在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具有更高的可观测度和更好的对准效果。在传递对准实际应用中,主、子惯导系统之间的方位失准角可能会很大。在大方位失准角的情况下,基于小失准角假设的格网系传递对准改进方法,将会出现精度降低的问题。针对大方位失准角带来的问题,将系统考虑为非线性,在格网系非线性误差方程的基础上,对格网系传递对准非线性方法进行全局可观测性分析;基于动态杆臂补偿法与挠曲变形噪声补偿法,对格网系非线性误差方程进行完善,建立格网系传递对准非线性干扰误差补偿模型;针对挠曲变形噪声补偿法造成的过程噪声强度过大,以及极区恶劣海洋环境下噪声统计特性不确定的问题,设计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来对非线性模型进行状态估计。格网系传递对准非线性方法,可以适用于大方位失准角下的极区传递对准应用,且无论船舶处于何种运动状态都具有良好的对准精度。极区的多径效应会使得卫星导航系统精度降低甚至发散,主惯导系统由于无法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校正或校正效果不好而出现误差,进而对传递对准的精度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在主惯导系统出现误差的情况下保障传递对准的精度,基于格网系传递对准非线性模型与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研究借助外部参考信息辅助的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通过对多普勒计程仪和星敏感器工作原理的分析,分别建立其误差模型;利用多普勒计程仪测量的速度与星敏感器测量的姿态,构建高精度的“速度+姿态”观测量,建立声学/天文辅助格网系传递对准非线性方法。基于声学/天文导航辅助的格网系传递对准非线性方法,能够在主惯导系统有误差的情况下,充分保障极区传递对准的性能。本文分别在小失准角和大方位失准角情况下对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并针对极区多径效应导致主惯导系统出现误差的问题,研究声学/天文导航辅助的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仿真与实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格网系传递对准改进方法,在小失准角情况下能够在15秒以内实现高精度(三轴实际物理失准角误差在0.3角分以内)的对准结果,在大方位失准角情况下能够在40秒以内实现高精度(三轴实际物理失准角误差在3.3角分以内)的对准结果;声学/天文导航辅助格网系传递对准方法,可以在主惯导系统有误差的情况下,在40秒以内实现高精度(三轴实际物理失准角误差在6角分以内)的对准结果,有效地保障极区传递对准的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67.1
【图文】:

惯性测量,器件,极区


并可以有效地补偿杆臂效应与挠曲变验条件与结果低纬度区域,地理限制导致无法在极区进行现实物仿真的形式进行。惯性测量器件的输出可 b b bib ib ibb b b f f f 出的角速度, bf 为加速度计输出的比力;bib 比力真值;bib 为陀螺仪误差,b f 为加速度和载体运动状态被确定下来,惯性测量器件的极区还是非极区的bib 和bf 都可以通过仿真计计误差b f 可以从实测数据中提取出来。因此的输出可以通过在非极区的实测数据和仿真获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所组成,如图 3.11 所示。安装在一个高精度三轴转台上,如图 3.12 所示

三轴转台,捷联惯导系统,高精度,三轴


图 3.12 高精度三轴转台与捷联惯导系统Fig.3.12 High-precision, three-axis turntable and SINS实验中的姿态、运动状态、主惯导惯性器件测量误差和传实验中的相关参数一致。其他参数设置如下:惯性器件测量误差的相关参数分别为:三轴陀螺常ad /s,94.0947 1 0 rad /s 和81.9605 1 0 rad /s ,三轴6 rad /s ,63.264 10 rad /s 和61.534 10 rad /s ;三轴加6 2 1 0 m /s 、6 22.7952 1 0 m /s 和6 27.2110 10 m /s ,三20161 m /s 、20.001698 m /s 和20.0003723 m /s 。间为 25s ,步长为 0.1s 。初始状态估计协方差阵0P 、系统噪声协方差阵 R 分别被设定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92 2 9 8 622 2 2 222 6 / , 0.1 / , 0.1 , 0.1 , 0.5 , 6.3895 10 947 10 , 1.9605 10 , 5.0024 10 952 10 , 0.1 , 0.1 , 0.5 , 10 , 2/ / // ,5radradm s m sm ms rad s m sm 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北辰;李航;;极区高层大气 地球联系外太空的窗口[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2 ;极区典型环形坑[J];航天器工程;2010年06期

3 张宝昆;;“国际太阳极区飞行”轨道示意图[J];国外空间动态;1980年02期

4 鄂栋臣;张辛;;MODIS极区遥感应用研究进展[J];极地研究;2010年01期

5 王立;安美文;李晓娜;;抑制胞质分裂早期NRK细胞极区肌动蛋白聚合的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6 白春江;李颖;赵健;王庆武;刘丙新;陈澎;;“极地规则”强制实施下的极区船舶操作人员配备及培训[J];航海技术;2015年05期

7 蒋林;石雁祥;;基于尘埃等离子体理论的极区中层分层结构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6年04期

8 张北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5期

9 刘素珍;李德彪;;基于平面导航系的极区传递对准算法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4年05期

10 淞园;;第三届国际离岸力学与极区工程学术讨论会[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源;杨惠根;胡红桥;;我国极区日地物理观测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万卫星;袁洪;宁百齐;丁锋;汤秋林;;中国中部地区观测到的与极区相关的电离层行扰[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琳;张海峰;;虚拟极区技术在惯性系统极区导航中的应用研究[A];2016年光学陀螺及系统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4 张子迎;史建魁;;磁暴期间极区电子上行事件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郭兼善;尚社平;张满莲;罗熙贵;史建魁;张清毅;;极区扰动赤道向输运研究(Ⅰ)—数据同化法[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李海龙;吴健;黄际英;;对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散射截面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蔡红涛;马淑英;濮祖荫;;极光沉降粒子在极区大气中传输的数值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相材;;极区空间天气业务化进展[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7 空间天气业务观测、预报和服务保障论文集[C];2017年

9 赵璐璐;郑昊;焦维新;;极区航行的空间天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丙瑞;刘顺林;郭井学;席颖;;极区遥感现场验证系统与综合试验[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_g;智取极区水下监测“持久战”[N];中国海洋报;2017年

2 主持人 本报特派记者 王自X;“超级激光笔”探测极区大气空白区[N];中国海洋报;2018年

3 记者 丁全利;我国将大幅提升极区海洋科考能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吕宁;与张清和一起走进极区等离子体云块[N];中国海洋报;2013年

5 记者 吕宁;]美国《科学》杂志盛赞我国极区研究成果[N];中国海洋报;2013年

6 记者 林岳夫;中美极区碳循环合作成绩卓越[N];中国海洋报;2008年

7 崔静;我国将在中山站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N];中国矿业报;2009年

8 记者 方正飞;重点发展海洋极地等领域关键技术[N];中国海洋报;2016年

9 记者 张弘_";强化创新驱动 引领跨越发展[N];中国船舶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王菡娟;蓝天 碧水 厚土 绿能 新城[N];人民政协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通达;极区捷联惯导系统快速传递对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李静;中层大气不稳定结构及极区大气异常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韩微;极区春夏季降水形态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4 范军勇;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5 李海龙;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徐盛;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特性共轭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焦芳冉;极区日冕中准周期性扰动激发与传播的观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环宇;海量极区空间物理数据组织与服务关键技术[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杨祥龙;船用惯导极区传递对准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3 彭文生;旋转式激光惯导极区导航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赵成龙;基于格网坐标系的极区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符路遥;极区中层异常雷达回波加热模型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永;极区夏季中层对雷达波的反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玉梅;极区中层冬季回波统计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8 徐栋;冰载荷作用下极区船舶强度校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彭建东;极区上行离子对地磁活动和季节变化响应的统计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0 李海龙;极区中层夏季回波频率特性和南极中山站夏季Es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3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93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9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