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超密网络中基于业务感知的连接技术

发布时间:2020-08-15 19:40
【摘要】: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通过部署更密集的异构无线网络节点提升系统容量。然而,超密网络也存在诸多技术挑战。首先,超密网络下用户被异构基站多重覆盖,难以确定最优用户连接策略。其次,用户和业务的非均匀分布会引起异构基站之间的负载不均衡。通过设计用户连接(或网络选择)策略,用户可改善吞吐量,提升体验,平衡网络负载。为充分发挥超密网络增益和应对挑战,论文研究超密同构网络用户多连接技术和超密异构网络智能用户连接技术。一方面,超密网络中用户能够接收来自多基站的强信号,因此可通过建立多连接来提升传输速率;同时,用户可通过调整业务分配来实现负载均衡。当前多连接策略大多是中心式的,存在开销过高和缺乏对业务波动感知能力等问题。论文提出分布式多连接策略,将用户多连接问题建模为基于状态的势博弈(State-based Potential Game,SPG)模型。通过SPG构建状态空间,用户可感知基站负载状态。论文证明了所设计算法可实现用户连接策略全局最优,同时基于SPG建模设计了流量感知的TAMA(Traffic Aware Multiple Association,TAMA)算法。通过离散仿真,论文验证了算法时延性能、功耗性能等,分析了多连接技术的功耗情况。仿真结果显示在高负载情况下TAMA算法能够显著提升用户时延性能。另一方面,超密网络中用户连接问题复杂,频繁重选、切换问题更加严重。传统连接算法依据空口参数,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等选择接入的基站;然而,空口参数波动严重使得传统算法面临频繁切换等问题。论文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用户连接算法解决上述问题。然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通信网络的结合仍存在如下挑战:第一,如何解决通信实时性与学习耗时性之间的矛盾;第二,如何解决由于异构网络引起的黑盒模型难收敛问题。为此,论文提出模型驱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框架,框架包括线下特征学习与线上策略学习。特征学习通过空口参数分析链路质量,策略学习基于负载状态和链路质量进行智能决策,根据博弈论指导进行优化。进一步,论文仿真了分布式智能用户连接算法,实现了兼顾负载和吞吐量的连接策略,解决了异构网络的频繁重选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学习框架可改善算法收敛速度和用户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29.5
【图文】:

影响图,用户业务,文件大小,基站


同构用户多连接技术研究25图2.5 用户业务波动对于网络实时负载的影响图2.6 TAMA 降低用户的开销用户业务波动会影响 TAMA 算法的收敛情况。每 450000ms 用户的业务状态会改变,即用户传输请求的平均文件大小会改变。图 2.5 展示基站负载受用户业务状态波动的影响。图 2.6 展示了用户开销的变化,反映了 TAMA 算法的收敛。图 2.5 展示网络实时负载随时间的变化。纵轴的单位是毫秒,表示为基站每刻需要传输的业务大小除以当前数据速率。0 到 150 秒时网络负载大概 500ms,在这段时间用户平均传输文件大小为200kbits。因此150到300秒网络的负载大概达到了1300,用户平均传输文件大小为 400kbits。随后用户的业务又开始回落,图 2.5 表明网络的负载取决于用户业务特征。图 2.6 展示了用户的开销随时间的变化。纵轴表示用户开销,即式(2-9)值的变化。图2.6中存在三个阶段。由于刚开始业务分布的不均衡和基站负载估测的不准确

用户业务,情况,文件大小,基站


25图2.6 TAMA 降低用户的开销用户业务波动会影响 TAMA 算法的收敛情况。每 450000ms 用户的业务状态会,即用户传输请求的平均文件大小会改变。图 2.5 展示基站负载受用户业务状态的影响。图 2.6 展示了用户开销的变化,反映了 TAMA 算法的收敛。图 2.5 展示网络实时负载随时间的变化。纵轴的单位是毫秒,表示为基站每刻传输的业务大小除以当前数据速率。0 到 150 秒时网络负载大概 500ms,在这段用户平均传输文件大小为200kbits。因此150到300秒网络的负载大概达到了13户平均传输文件大小为 400kbits。随后用户的业务又开始回落,图 2.5 表明网络载取决于用户业务特征。图 2.6 展示了用户的开销随时间的变化。纵轴表示用户开销,即式(2-9)值的。图2.6中存在三个阶段。由于刚开始业务分布的不均衡和基站负载估测的不准确

实际负载,不变性,准确性,差别


开销函数(2-9)中包含了时延、负载和功耗开销。2.4.2.2 估测准确性和状态不变性图2.7 负载估测与网络实际负载的差别图 2.7 和 2.8 证明了 2.3 中的估测准确性和状态不变性。纵轴的单位为相对值,显示网络的负载 kk,无量纲。图 2.7 展示了网络负载随时间的变化。以用户0UE 为例,比较了0UE 对网络负载的估测和实际网络负载的差别。0UE 对于基站 k 负载的估测为kiNe 1,则对网络的负载估测为kik Ne 1,网络的实际负载为kk 。图 2.7 可发现负载估测与网络的实际负载逐渐接近,估测的平均误差小于 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继续降低。该误差为网络中 15 个基站的负载估测误差综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天安;潘荣伟;何志;;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干连接技术及展望[J];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24期

2 安宁;李二菊;;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连接技术[J];山西建筑;2020年02期

3 陈惠明;;对4G-5G双连接技术的几点探讨[J];信息通信;2019年11期

4 聂智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年09期

5 ;争做“领跑者”,助力智慧住区及智慧建筑良性发展[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年07期

6 John Boehm;;一次性无菌连接技术在无菌工艺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6年11期

7 徐尊平;强华;陈志谦;;材料连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8 林振华;王仕虎;张改华;朱媛;;一种预连接技术的研究[J];教练机;2013年01期

9 Klaus Middeldorf;;连接技术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3年S2期

10 关桥;邵亦陈;;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建所55周年纪念[J];航空制造技术;2012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成禹;;材料科学与连接技术的最新进展[A];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浅论先进连接技术[A];第五届21世纪中国焊接技术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3年

3 克劳斯·米多德夫;;焊接与切割展望:下一代连接技术[A];工程焊接2008年第2期[C];2008年

4 刘武;;塑料光纤及其连接技术[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薛松柏;钱乙余;;21世纪针焊、扩散焊及特种连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献林;陈绍龙;赵奎;李树丰;;柔性轨道连接技术在天车轨道中的应用[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7 张承宏;;镀锌钢管卡箍连接技术的应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8 肖红;周宏;;信息化服装关键技术及其实现途径探讨[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韩立军;;旋转流变螺柱连接技术在汽车车身中的应用与发展[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S01压力焊[C];2013年

10 关桥;;高能束焊接/加工与固态连接技术的创新发展[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正豪;高通加速5G过渡转型 未来移动和连接技术并重[N];中国经营报;2018年

2 MEB记者 杨歌;全球速度最快闪充连接技术助力ABB继续领跑行业[N];机电商报;2016年

3 关桥;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N];中国航空报;2012年

4 舟;建筑冷热水塑料管连接技术面世[N];中国物资报;2000年

5 ;引入连接技术构建IP电信网[N];人民邮电;2005年

6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042班 肖祖磊;浅析焊接与切割的新连接技术[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薛亮;专业扫描连接技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梁高峰;推动连接技术及成果转化应用[N];广东科技报;2011年

9 中房智库研究员 付珊珊;装配式建筑出安全问题不能怪到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上[N];中国房地产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傅莲英;架设连接技术与市场的彩虹桥[N];国际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乔健;装配式凸轮轴连接技术研究及数控装配机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江学成;新型邻位连接技术用于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邵长宇;大跨度钢—混凝土连续组合箱梁桥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良榕;5G异构网络双连接技术优化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王昕伟;超密网络中基于业务感知的连接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海涵;UDN部署下的多连接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姚承志;浅谈木材料连接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D];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

5 郭小莉;多连接技术研究及基于流的路径选择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黄倩;大厚度差及异质板间的平底带孔冲压连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何灿荣;基于机械变形压力连接技术的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文波;公路旧桥扩宽加固及连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赵力;LTE-Advanced网络中的双连接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张翠月;5G网络中的多/双连接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4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794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