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在先进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2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清电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带宽消耗型业务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数据流量每年以指数级快速增长,并且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增长趋势将继续持续。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容量需求,过去四十年种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以每四年增长十倍的速度增长,然而在下一个十年内商用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即将到达非线性香农极限。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容量危机,需要开发光波的空间维度来实现通信容量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光纤通信系统继续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演进,所采用的波特率将会越来越大,调制格式将会越来越复杂,复用信道将会越来越多。如果通信网络信息交换节点继续采用传统的光-电-光技术,未来势必会成为光纤通信系统的瓶颈。因此,以基于空分复用(SDM:space-division multiplexing)的先进光传输和基于全光信号处理先进光处理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光通信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研究价值。高级调制格式、相干探测和DSP技术是现代光通信主要采用的实现方案。通过将DSP与先进光通信有机融合,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光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利用DSP技术以及现有通信光电子器件,从基于SDM的先进光传输和基于全光信号处理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和实验研究了两个轨道角动量(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模式(OAM_(+1)和OAM_(-1))在长距离少模光纤(FMF:few-mode fiber)中的传输特性。为了研究模群内部差分模式时延(DMD:differential modal delay)和模式串扰对长距离光纤链路传输性能的影响,实验比较了不同波特率(1-Gbaud,2-Gbaud,5-Gbaud和10-Gbaud)下的OAM模式传输的性能。评估了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的单路OAM模式在50 km FMF中传输的系统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性能,对于1-Gbud,2-Gbaud和5-Gbaud的正交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信号,其编码增益分别大于4 dB,8 dB和14 dB。LDPC编码的引入可以减轻模群内部DMD和模式串扰对OAM模式在长距离光纤链路传输性能的影响。为了验证和比较DMD在长距离光纤传输中的影响,还进行了OAM模式在10 km FMF的传输作为对比实验。从理论仿真和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模群内部的模式时延和模式串扰是限制长距离OAM光纤传输主要因素的结论。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基于LDPC的1-Gbaud QPSK信号在50 km FMF中的复用通信实验。(2)实验研究了多输入多输出数字信号处理算法(MIMO-DSP: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在SDM系统中的应用:(1)研究了自由空间OAM小数阶模式复用通信,通过结合MIMO均衡算法与LDPC编码技术,实验实现了10-Gbaud的QPSK/16-QAM信号下四种小数阶间隔下(0.6,0.4,0.2和0.1)的2个OAM模式的复用通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小数间隔越小时,小数阶OAM模式串扰随之增加。MIMO均衡算法和LDPC码引入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使BER曲线可以达到7%前向纠错编码(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判决门限以下,并成功实现最小小数间隔为0.1的密集模式复用通信。(2)设计并实验研究了一种具有更低计算复杂度的基于传统多模光纤的OAM模式复用通信方案。从理论仿真和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传统多模光纤模群内部模式有效折射率差较小,但模群之间具有大有效折射率差的特性,因此可以用部分MIMO-DSP(2?2或4?4 MIMO-DSP)代替传统的完整MIMO-DSP(6?6 MIMO-DSP)来对模群内部的串扰进行均衡。实验实现了基于2?2和4?4 MIMO-DSP的6个OAM模式在8.8 km OM4多模光纤(MMF:multi-mode fiber)中的复用传输,每个模式携带10-Gbaud QPSK信号,总传输容量为120Gbit/s。此外还进行了无MIMO-DSP的OAM模群间的无干扰复用传输,其中两个OAM模式分别来自不同模群。这些实验结果展示了基于传统多模光纤的OAM模式复用传输的可行性。(3)实验研究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其他相关应用。(1)提出了新型模分复用和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MDM-TDM-PON:mode-division multiplex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系统,并于1.1 km FMF上进行上行和下行链路的复用通信,其中2.5-Gbaud的四级脉冲幅度调制(PAM-4:4-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信号作为下行信号,2-Gbaud的开关键控(OOK:on-off keying)信号作为上行信号。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在BER为2e-3的增强FEC(EFEC:enhanced FEC)门限下的OSNR代价分别小于2 dB和3 dB。实验结果表明将光纤中的OAM复用通信与其他复用技术例如TDM与PON系统的结合可以提高PON系统容量,从而支持更多终端用户。(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自适应调节的基于OAM模式的水-空-水的信息传输系统。为了解决水位的变化会导致的跨空水界面光通信中光束发生偏移从而造成光信号接收对准问题,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可以根据接收到的OAM光束的强度分布自适应反馈的反射装置来实现光束的重新对准。为了验证跨空水界面的数据信息传输性能,传输了离散多音调制信号(DMT:discrete multi-tone modulation),其系统容量为1.08 Gbit/s,并比较不同水面相对高度(25 mm/-10 mm)下无反馈装置与有反馈装置下的系统BER性能曲线,水面相对高度为25 mm和-10mm下带有反馈装置的系统相比无反馈装置的系统相比在7%FEC门限下的功率代价分别改善了2.5 dB和1 dB。实验结果显示了所设计的反馈装置的有效性。(3)实验实现了基于硅基波导的非简并四波混频效应(ND-FWM:non-degenerate four-wave mixing)的两输入八进制光计算(A+B,A-B,B-A,-A,-B,2A和2B),信号调制格式为8PSK,实验测量了两输入八进制光计算的符号序列,星座图和BER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9.1;TN911.7
【图文】:

全球互联网,思科公司,流量


共享单车,可穿戴智能设备,网络社交,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等。然而,这类新兴带宽消耗型业务所产生的数据流量每年以指数级快速增长,并驱动光纤通信网络容量不断增长。如图1-1所示,根据思科公司对2016年到2021年全球互联网流量的预测,复合年流量增长率(CAGR:compoundannualgrowthrate)达24%,2021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到达3.3泽字节(ZB:zettabyte,1 ZB等于1021字节),相比2016年总流量增长接近3倍,而相比2005年增长接近127倍[1]。在大容量需求的推动以及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提速降费大背景下,我国三大运营商加快了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升级

高频谱效率,光通信系统,大容量,会议


目前已大规模部署商用单通道100Gbit/s相干光传输系统使用偏振复用正交相移键控(PDM-QPSK: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图1-2展示了近年来光通信顶级会议上报道的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的光通信系统。图1-2 近年来光通信顶级会议上报道的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的光通信系统结果从图1-2中展示的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的光通信系统结果中可以看出,调制格式从起初的QPSK开始向更高阶调制如64-QAM演进,更先进更复杂的调制格式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和奈奎斯特(Nyquist)信号与偏振复用(PDM:polarization-divisionmultiplexing)和WDM的结合而组成的高速光通信系统正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频谱效率不断提升,且单波长光传输网的传输容量正从100 Gbit/s向400 Gbit/s甚至1 Tbit/s演进。因此,未来持续提升通信系统容量

空间分布,增长历程,单根,容量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的迅速崛起,带来海量的数和处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容量需求,现有光通信网络容量持续通信网络的发展离不开两大关键技术的支撑:高速光传输技术和全为了实现高速光传输系统的可持续扩容,基于光波幅度、相位、频间维度的复用技术已被充分利用[34-40],光波目前唯一未被充分开发的就只剩下光波的横向空间分布,即空间维度资源近年来备受研究光网络中网络信息交换节点为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的运算性能提为了改善传统光-电-光(O-E-O)信息交换方式带来的处理速度,设等瓶颈问题,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开始成为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系统的于空分复用的先进光传输系统和基于全光信号处理先进光处理系光通信的研究内容。于空分复用的先进光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志鹏;;基于EPON技术的配网光通信网络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01期

2 佘凤;;基于EPON技术的配网光通信网络[J];激光杂志;2017年05期

3 刘兰;;试论光通信网络中的光开关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7年08期

4 邹海亮;;EPON技术背景下的配网光通信网络建设分析[J];科技资讯;2017年13期

5 王绪梅;;光通信网络中的异常断点数据定位方法研究[J];激光杂志;2017年08期

6 谢清军;范东方;江璐璐;;本地网光通信网络维护的几点思考[J];电脑迷;2017年12期

7 孙洋;;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年09期

8 王槐源;;大规模光通信网络流量的非线性建模与预测[J];激光杂志;2016年07期

9 杨捷;邵锐;;能耗技术在分布式光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5年07期

10 李建梁;;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景规划[J];中国新通信;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鹤红;葛晨晖;韦朴;赵俊;孙小菡;;光通信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应用[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陈文;陈龙;程涛;;主干光通信网络工程技术难点分析[A];2015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5年

3 何健;徐聪;刘德明;;半导体光放大器中载流子浓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施文灿;;光通信网络的演进——论智能光网络技术[A];2004’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文;苏进;陈龙;;两起超长距光路子系统缺陷的分析和研究[A];2015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5年

6 华楠;郑小平;;5G时代的光网络:机遇与挑战[A];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接入网、固网与移动的融合专辑[C];2015年

7 冯帅;王义全;王文忠;;基于方向带隙差异的二维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的单向分束特性[A];第十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蒋丽娟;朱道伟;;大气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广西光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耿涛;郭娟;王怀远;朱云超;杜充;;基于CDIO和课程模块化的信息类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10 王云才;;高精度的光网络故障诊断技术[A];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无源、有源光器件和光子集成回路[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涛;5G概念抢眼 光通信龙头看涨[N];中国证券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韩霁;光通信网络:与世界前沿同步[N];经济日报;2012年

3 王霜娥 沈宗毅;福建公司首个智能光通信网络投运[N];国家电网报;2009年

4 ;华南崛起光器件制造业[N];人民邮电;2001年

5 ;中国加大光通信网络投资[N];人民邮电;2008年

6 Frost&Sulivan公司 中国部主管 王昕;新一代光通信网络系统市场竞争分析[N];通信产业报;2001年

7 李微 冯于迎;中国光通信网络行业需增强核心竞争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张美意;光维通信:深耕光网市场[N];通信产业报;2011年

9 孙;Optical Access光产品容量大[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10 通讯员王霜娥 沈宗毅;福建电力首个智能光通信网络投运[N];中国电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安冬;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在先进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吴冰冰;基于有源半导体非线性器件的全光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孙力;光通信网络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邵宇丰;高速光通信中新型调制码的产生及传输[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一然;基于短距离光通信的相关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王t燈

本文编号:2801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01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a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