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前端电路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5 09:10
   随着超宽带技术的发展,超宽带脉冲雷达在穿墙探测、室内定位和灾后救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相比于传统连续波雷达,超宽带脉冲雷达在探测精度、距离分辨率和穿透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随着CMOS工艺技术发展,在0.18μm工艺节点后,CMOS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射频集成电路的设计。利用CMOS工艺低功耗、高集成度和低成本优势实现的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机能够广泛扩展其应用场景。其中,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前端电路作为接收机的关键模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宽带脉冲雷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对比分析了现有超宽带接收机结构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等效时间采样的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机。该接收机直接利用ADC对射频前端信号进行等效时间采样处理,未使用积分器进行采样信号积分放大,使接收机具有高实时性、高精度和低功耗特性。为实现宽带输入匹配、降低噪声系数和芯片面积,本文又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源巴伦的两级低噪声放大器。同时,对R-2R结构的可变增益放大器进行优化,通过电平移位技术改变开关管栅端控制电压,使其在导通情况下工作在饱和区,能够显著提升射频前端电路的增益和线性度。采用输出缓冲器电感谐振技术提高射频前端电路宽带增益平坦度,射频前端电路具有大带宽和高增益。为实现等效时间采样,完成了低抖动环振锁相环的设计。本文基于TSMC 65nm CMOS工艺完成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前端电路和版图的设计。射频前端电路电源电压1.8V,功耗为63.3mW。后仿真结果表明射频前端电路在1~7GHz频率范围内S11均小于-10dB,增益变化范围为22.6~46.1dB,噪声系数变化范围为3.16~5.65dB,在输入频率4GHz时IIP3变化范围为-31.8~-19dBm。等效时间采样电路电源电压1.2V,功耗为11.3mW。等效时间采样时钟共32相位、等效采样率20GS/s。PLL输出8相位谐振频率为2.5GHz的时钟信号,在输出频偏1MHz处,后仿真相位噪声为-107.79dBc/Hz。接收机版图面积为1.42mm~2,仿真分析表明接收机探测距离为4m,探测时间仅为1.6μs,探测精度为7.5mm,满足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57.5
【部分图文】:

曲线,仿真结果,超宽带脉冲,射频前端


第三章 超宽带脉冲雷达射频前端电路A 仿真结果分析SMC 65nm CMOS 工艺,使用软件 Cadence Vir源电压为 1.8V 时,LNA 功耗为 25mW。网络中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表征双端口益的仿真结果。由图 3.3 可知,在频率 1~7GHz 在 7GHz 处 LNA 增益最小,最小增益为 27.1dB增益,在 1~7GHz 频率范围内增益的变化大小为曲线平坦。

仿真结果,输入端,反射功率,入射功率


图3.3 LNA 增益仿真结果网络中输入端反射功率与输入端入射功率的比值 为 LNA 输入反射系数 S11 的仿真结果。由图 S11 都小于-10dB,S11 在 6.2GHz 时最小,最小围内输入匹配良好。

仿真结果,噪声系数,电路功耗,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级采用了并联电阻负反馈结构,因此 LNA 的噪。图 3.5 为 LNA 噪声系数仿真结果。由图可知,在最小,为 2.9dB。在输入频率为 7GHz 时噪声系数最整个带宽内变化相对较小。由 3.1.4 节分析知,若第一级电路功耗和增益,因此在降低噪声系数的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林;强明辉;;超宽带脉冲信号的产生[J];大众科技;2010年11期

2 高凡;陈学卿;;超宽带脉冲产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35期

3 胡君萍;刘永冲;杨杰;;基于频域的超宽带脉冲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4 陈裕权;;富士通研究所开发出采用0.13μm InP HEMT的超宽带脉冲雷达用RF芯片组[J];半导体信息;2007年02期

5 李慧;;超宽带脉冲通信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3年02期

6 杨周炳,孟凡宝,马弘舸,谢敏,陆巍,陈志刚,冯宗明,廖勇;高功率超宽带脉冲辐射实验装置研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8期

7 方纪辉;李伟伟;;一种简单的超宽带脉冲成型滤波器设计[J];大众科技;2008年09期

8 郝润芳;李鸿燕;王华奎;;基于Parks-McClellan算法的超宽带脉冲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17期

9 马立超;;超宽带脉冲信号产生方法的研究[J];移动通信;2012年S1期

10 朱精果;王宇;徐志明;;超宽带脉冲无线电在近距编队中的应用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佳;薛正辉;任武;李伟明;徐晓文;;超宽带脉冲激励下电磁场分布的并行FDTD仿真[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田波;张永顺;王春阳;;超宽带脉冲形成网络设计与FDTD仿真[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廖勇;马弘舸;杨周炳;谢平;李科;孟凡宝;;超宽带脉冲渐变式同轴到平板过渡结构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杨周炳;孟凡宝;马弘舸;陆巍;陈志刚;李爱萍;廖勇;丁恩燕;谢平;;高功率超宽带脉冲辐射实验装置[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5 王永明;王兴亮;;一种超宽带脉冲无线收发器的功率节省策略[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马明;沈越泓;;超宽带脉冲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技术[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贡晓飞;邹卫霞;周正;;基于天线的超宽带脉冲波形设计修正[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宇;叶建芳;钱兴燕;;一种基于FCC辐射掩蔽的超宽带脉冲波形设计方法[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9 田波;王春阳;张永顺;;超宽带脉冲传感器测量特性分析[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10 冯魏巍;李秀萍;李南;;基于0.13 μm CMOS工艺的3~5 GHz超宽带脉冲信号发生电路设计[A];第25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斌 毕光国;超宽带脉冲无线传输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顺礼;超宽带脉冲网络和天线的特性表征与设计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2 任玉超;随机粗糙表面电磁散射与逆散射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邹爱民;低频段脉冲探地雷达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庄陵;超宽带无线通信信号PSD研究及脉冲波形设计[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凯;超宽带脉冲信号源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2 陈龙;超宽带脉冲雷达接收前端电路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方凌;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高吉;超宽带脉冲雷达发射前端电路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杜念伟;基于超宽带脉冲信号的车位感知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6 罗博文;基于光学环镜的超宽带脉冲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冯子睿;超宽带脉冲对腔体孔缝及连接的耦合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聪聪;超宽带脉冲信号发射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张艳明;煤矿井下超宽带脉冲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赵宇姣;基于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12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12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