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
发布时间:2021-01-06 02:12
光纤链路的质量直接影响电力通信系统的工作性能,针对当前光纤链路识别方法存在识别误差大、实时性差等缺陷,为了降低光纤链路识别误差,设计了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对光纤链路识别原理进行分析,找到与光纤链路识别效果有关的重要因素,然后采用光纤物理地址编码技术对光纤链路节点进行编码,并构建光纤链路智能识别模型,最后在相同仿真环境下,与经典光纤链路识别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方法较好地克服了当前光纤链路识别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光纤链路识别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改善了光纤链路识别效果,获得了比经典方法更优的光纤链路识别结果,实际应用价值更高。
【文章来源】:激光杂志. 2020,41(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光纤链路的误识率对比
光纤光栅的光纤介质特性以及稳定波长反射识别特性,用于波长识别,一个光纤的物理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将单个光纤光栅做成编码单元,多个光纤光栅组成光纤光栅组,光纤光栅组的不同组合可达到其组合的唯一性,进而实现光纤光栅编码唯一识别特性。物理地址编码方式如图2所示。
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将单个光纤光栅做成编码单元,多个光纤光栅组成光纤光栅组,光纤光栅组的不同组合可达到其组合的唯一性,进而实现光纤光栅编码唯一识别特性。物理地址编码方式如图2所示。2.3 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原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纤链路的180 km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J]. 王正勇,王崇阳,魏海涛,尹继凯,蔚保国. 无线电工程. 2019(05)
[2]200 km沙漠链路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关键技术研究[J]. 应康,桂有珍,孙延光,程楠,熊晓锋,王家亮,杨飞,蔡海文. 物理学报. 2019(06)
[3]骨干光通信网链路重要度识别方法研究[J]. 何玉钧,高晗星,周生平. 光通信研究. 2018(06)
[4]基于光纤耦合器的全光纤链路锁相控制[J]. 李枫,耿超,李新阳,邱琪. 光电工程. 2017(06)
[5]用户侧光纤链路验收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 刘健,陈少贤. 电信科学. 2017(01)
[6]基于智能变电站的光纤链路告警分析[J]. 李振动,张金祥,黄晓乐,王龙宇,韩璐,张宇阳,国宝利.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7(01)
[7]用于长距离光学频率传递链路的双向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优化设计[J]. 臧琦,邓雪,刘杰,曹群,焦东东,高静,许冠军,董瑞芳,刘涛,张首刚. 光学学报. 2017(03)
[8]链路时延波动对光纤时间传递稳定性的影响[J]. 江少平,张浩,姜文宁,吴龟灵,陈建平.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6(04)
[9]面向XFEL的km级光纤链路的fs精度时钟分布[J]. 马春阳,宋有建,刘新宇,李晶,刘友永,胡明列,王清月.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05)
[10]基于光纤链路传输的远程超宽带混沌成像雷达[J]. 王文珂,刘丽,张建国,李静霞,王冰洁. 中国激光. 2016(01)
本文编号:2959728
【文章来源】:激光杂志. 2020,41(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光纤链路的误识率对比
光纤光栅的光纤介质特性以及稳定波长反射识别特性,用于波长识别,一个光纤的物理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将单个光纤光栅做成编码单元,多个光纤光栅组成光纤光栅组,光纤光栅组的不同组合可达到其组合的唯一性,进而实现光纤光栅编码唯一识别特性。物理地址编码方式如图2所示。
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将单个光纤光栅做成编码单元,多个光纤光栅组成光纤光栅组,光纤光栅组的不同组合可达到其组合的唯一性,进而实现光纤光栅编码唯一识别特性。物理地址编码方式如图2所示。2.3 基于物理地址编码的光纤链路智能识别原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纤链路的180 km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J]. 王正勇,王崇阳,魏海涛,尹继凯,蔚保国. 无线电工程. 2019(05)
[2]200 km沙漠链路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关键技术研究[J]. 应康,桂有珍,孙延光,程楠,熊晓锋,王家亮,杨飞,蔡海文. 物理学报. 2019(06)
[3]骨干光通信网链路重要度识别方法研究[J]. 何玉钧,高晗星,周生平. 光通信研究. 2018(06)
[4]基于光纤耦合器的全光纤链路锁相控制[J]. 李枫,耿超,李新阳,邱琪. 光电工程. 2017(06)
[5]用户侧光纤链路验收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 刘健,陈少贤. 电信科学. 2017(01)
[6]基于智能变电站的光纤链路告警分析[J]. 李振动,张金祥,黄晓乐,王龙宇,韩璐,张宇阳,国宝利.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7(01)
[7]用于长距离光学频率传递链路的双向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优化设计[J]. 臧琦,邓雪,刘杰,曹群,焦东东,高静,许冠军,董瑞芳,刘涛,张首刚. 光学学报. 2017(03)
[8]链路时延波动对光纤时间传递稳定性的影响[J]. 江少平,张浩,姜文宁,吴龟灵,陈建平.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6(04)
[9]面向XFEL的km级光纤链路的fs精度时钟分布[J]. 马春阳,宋有建,刘新宇,李晶,刘友永,胡明列,王清月.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05)
[10]基于光纤链路传输的远程超宽带混沌成像雷达[J]. 王文珂,刘丽,张建国,李静霞,王冰洁. 中国激光. 2016(01)
本文编号:2959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95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