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面向连续广域覆盖的协作传输技术

发布时间:2021-01-21 06:12
  为了满足激增的流量需求并实现业务覆盖面积的增大,各大运营商所部署的基站数也快速增长,但也造成了相邻小区之间是密集和重叠覆盖的,这使得各小区间干扰成为制约用户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此场景下可以通过邻近小区之间的协作传输来满足网络中的业务量需求。另外,由于物理层传输技术的演进对业务承载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为此本文使用新型超蜂窝网络(Hyper Cellular Network,HCN)作为研究的网络架构。因此,面向连续广域覆盖场景,本文在HCN下进行协作传输技术的研究来重点提高边缘频谱效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在泊松沃罗诺伊镶嵌(Poisson Voronoi Tessellation,PVT)模型下对HCN系统进行建模,并通过划分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来分析不同用户的频谱效率。中心用户使用功率控制方案来优化业务基站(Traffic Base Station,TBS)的发射功率。边缘用户则采用协作传输技术和功率控制方案来提高其频谱效率。此外,TBS休眠策略也被用来进一步降低小区间干扰。然后,本文利用随机几何推导出边缘谱效率和平均谱效率的解析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对提... 

【文章来源】: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面向连续广域覆盖的协作传输技术


图2.1?HCN的控制与业务覆盖分离示意图??

示意图,蜂窝网络,示意图,联合处理


提供无缝连接的高速业务体验成为可能,即适用于连续广域覆盖场景。??协作传输技术既可以是小区内多个传输节点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小区间的协作,??如图2.2所示。在现实中,协作传输的主要应用形式有:小区内扇形区域间的协作,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基站协作,控制基站和业务基站的分离协作以及中继站点之间的协作。??这些对于协作传输技术的应用都有助于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保证甚至提高用户的业务??服务质量。??对于通信中协作传输理论的应用也体现在协调调度、波束成形和联合处理方面。在??联合处理中,数据从多个不同的节点同时发送到用户终端,通过将干扰转化为有用的信??号来提髙接收信号的质量和强度,在容量上具有髙增益。协调调度和波束成形则是通过??协调传输节点之间的调度决策来最小化干扰,以保证每个用户的服务质量。联合处理通??12??

示意图,波束成形,成形,示意图


第2章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窝网络中彼此独立并且随机分布的传输节点相互协作组成一个虚拟天线阵列,通过波成形的方式可直接与目标接收端进行通信[3G]。协作波束成形可以有效提髙单个用户乃整个资源受限网络的接收信号质量,尤其是对处在恶劣环境中的用户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利用协作波束成形技术可以有效增大单个基站的通信距离,这将使得基站的通范围显著提高,并能够降低传输时延和节约能耗。??此外,预编码是协作波束赋形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两个主要的优势。首先,可在发送端提前消除多用户的信道间干扰,提升用户的频谱效率;其次,在下行链路中以大大降低接收端的处理复杂度,以此降低运营商和设备商的成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蜂窝网络的高能效基站部署及其动态控制[J]. 周盛,张珊,牛志升.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7(11)
[2]一种LTEA系统下COMP下行用户调度算法[J]. 陈玲.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7(03)
[3]我国正式发布5G概念白皮书[J].   保密科学技术. 2015(02)
[4]能效与资源优化的超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新架构及其技术挑战[J]. 牛志升,周盛,周世东,钟晓峰,王京.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2(10)
[5]一种分布式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算法[J]. 张新祥,彭建华,郭淑明.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1(02)

博士论文
[1]超密集云无线接入网中高能效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 陈亚文.北京邮电大学 2018
[2]能量有效的分布式协作波束成形旁瓣电平抑制优化研究[D]. 孙庚.吉林大学 2018
[3]能效优先的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冯立.电子科技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随机几何理论在蜂窝网络中的应用[D]. 蔡杰.南京邮电大学 2016
[2]C-RAN构架下的多点协作传输(CoMP)技术的研究[D]. 米静.华北电力大学 2016
[3]基于协同波束成形的小区间干扰管理技术[D]. 刘石坚.电子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90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990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