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信别名交换的VANET认证协议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信别名交换的VANET认证协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延伸,在道路安全、驾驶辅助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车辆的个人属性和社交属性,针对VANET的攻击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攻击者可能通过伪装、窃听、发布虚假消息等途径进行破坏活动或攫取非法利益。因此,实现安全认证和隐私保护是VANET应用的前提条件。VANET中基础节点数量众多,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在通信活动中,大量节点同时向周围发送感知信息,很容易造成无线网络拥塞,同时节点的高速移动也给信号传输和路由负载能力带来了挑战,另外,VANET中节点大多部署在开放环境中,其面临的攻击风险复杂多变,传统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安全研究无法直接应用在VANET环境下。本文主要是对VANET中身份认证和隐私保护协议进行研究,深入学习了匿名认证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本文中提出的基于别名交换的混合认证协议做理论支撑。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协议在VANET中是现实可行的,且其相对于现有的研究方案在认证效率和隐私保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学习了VANET的结构特点和安全需求;深入学习了现阶段实现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匿名认证技术;对基于别名的认证协议和基于群签名的认证协议的实现原理进行总结,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2)通过对基于别名和基于群签名协议的研究,结合两种研究方向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别名交换的混合认证协议。通过分析开放网络中密钥传递的算法,首先构建了一种适用于vanet环境下的别名交换的协议,该协议能够有效抵御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以及合谋攻击。通过利用别名交换产生的匿名证书和身份信息的不可关联性实现协议的隐私保护性。其次,提出了引入群签名作为身份标签,通过群签名标签实现了不可否认性和可审计性。最后提出了针对别名的白名单设想,白名单机制能够很好的解决别名交换引起的回放攻击。对文章中所提协议的框架进行了描述,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这种别名用于认证群签名用于身份校验的混合认证方式在隐私保护和认证效率上有巨大的进步。(3)最后是对所提方案与典型研究进行的对比分析和仿真实验,本实验所采用的仿真软件有move、sumo和ns2,在第四章对他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在仿真过程中首先利用move和sumo建立模拟现实环境的道路场景和行驶的车辆节点,再将输出的结果导入到ns2中进行网络仿真,最后通过编程对实验中网络数据进行丢包率和端到端时延两项指标的分析,发现本文协议在丢包率和平均端到端时延上相较于集中式群签名方案分别增加了0.12%和0.18%,这些影响相对于其在匿名认证效率上的提高是可以忽略的。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实现隐私保护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安全认证,极大的提高单个报文的验证效率,故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车载自组网 隐私保护 混合认证协议 交换别名 群签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67;TP391.44;TN929.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概述11-14
- 1.2.1 VANET的结构和特点11-13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14-15
- 1.4 论文组织结构15-16
- 第二章 VANET身份认证和隐私保护综述16-26
- 2.1 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16-19
- 2.1.1 公钥密码体制16-18
- 2.1.2 VANET的安全与隐私需求18-19
- 2.2 基于别名的匿名认证协议19-22
- 2.2.1 协议描述19
- 2.2.2 协议分析19-21
- 2.2.3 方案改进21-22
- 2.3 基于群签名的匿名认证协议22-24
- 2.3.1 协议描述22-23
- 2.3.2 方案分析23-24
- 2.3.3 改进方案24
- 2.4 其他认证协议24-25
- 2.5 小结25-26
- 第三章 基于可信别名交换的VANET混合认证协议26-37
- 3.1 基础知识26-29
- 3.1.1 安全模型26-27
- 3.1.2 密钥交换27-28
- 3.1.3 BSZ短群签名28-29
- 3.2 所提方案29-36
- 3.2.1 系统模型29-31
- 3.2.2 可信别名交换31-33
- 3.2.3 认证协议33-35
- 3.2.4 协议分析35-36
- 3.3 小结36-37
- 第四章 VANET认证协议对比分析和仿真实验37-46
- 4.1 安全和性能分析37-40
- 4.1.1 安全分析37-38
- 4.1.2 性能分析38-40
- 4.2 仿真实验40-45
- 4.2.1 实验环境40-42
- 4.2.2 仿真42-45
- 4.3 小结45-4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6-48
- 5.1 工作总结46
- 5.2 工作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毓昌;杨孝宗;郭建立;金岩;;一类动态密码认证协议的安全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李洪伟;孙世新;杨浩淼;;网格化制造模式中基于身份的认证协议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年01期
3 侍伟敏;;一种基于身份的可否认认证协议的改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董玲;陈克非;郑燕飞;洪璇;;认证协议的安全性保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舒剑;许春香;;制造网格环境下基于身份的认证协议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年04期
6 李玉林,董雨果,李祖鹏,郑连清;移动计算网络中代理主机的认证协议[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曹春杰;杨超;郭渊博;马建峰;;可证明安全的WLAN Mesh接入认证协议[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6期
8 徐国愚;陈性元;杜学绘;杨润龙;;基于消息驱动的μTESLA广播认证协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9 何明星;朱雯;李哠;罗大文;赵俊兴;;VANETs中保护隐私的认证协议研究与进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陈泽茂;王浩;朱婷婷;;基于签密的多级安全网络接入认证协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春晖;赵战生;;认证协议安全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英俊;徐明;;无线传感器网络交叉认证协议研究与改进[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仇细平;缪祥华;杨晓婕;;Otway-Rees认证协议的分析与改进[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4 张兆心;方滨兴;张宏莉;;基于BAN逻辑的SIP网络中认证协议安全性分析[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卿斯汉;;关于“报文重发”型攻击的注记[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闫冰;WLAN选择最佳EAP[N];网络世界;2006年
2 郭勇;无线安全八手绝活[N];网络世界;2005年
3 那罡;无线安全跨越“线”制[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4 记者 胡英;为中国移动提供Wi-Fi公共热点[N];计算机世界;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亚丽;面向隐私保护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邓江;新型认证协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田建波;认证协议的分析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4 黄尹;认证协议及其在网络安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赵鑫;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播认证协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郑丽娟;身份与位置分离网络中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杨卫东;IEEE802.11无线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及认证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惠斌;安全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曹雪菲;基于身份的认证协议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基于单分组散列函数的移动RFID认证协议[D];延边大学;2015年
2 李艳;基于PUF轻量级认证协议的分析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孙兵;面向BrowserID认证协议的还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谭永洲;基于轻量级CA的无线Mesh网络认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文杰;RFID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党利娜;无线体域网中的认证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龚圆圆;RFID安全认证协议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孟祥波;路由器互连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李承;RFID互认证协议的设计及安全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张瑾瑾;RFID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信别名交换的VANET认证协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1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