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合作通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0:12

  本文关键词: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合作通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用户对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日趋严重。认知无线电作为能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现状的重要技术,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其中,频谱感知作为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通过用户之间的频谱资源共享的策略,能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但在主、次级用户共存的认知无线电带宽受限网络中,主用户(Quality of Service) QoS需求会限制次级用户的数据传输,从而无法满足基本通信业务。本文基于用户之间的相互合作,设计频谱共享策略,提高网络通信性能。由于节点间的不同合作策略,会对网络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可利用博弈论来研究各节点间的策略优化问题。博弈论作为研究博弈参与者间竞争与合作机制有效的数学工具,在本文中用来研究次级用之间的合作行为,通过优化次级用户之间的合作策略达到增加次级网络数据传输容量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为提高主用户和次级用户共同的通信性能,在认知无线电中引入协作中继传输,研究主用户与次级用户之间的协作机制。借用协作传输的模型,次级用户被允许占用主用户的授权信道一段时间。通过这种协作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主用户的传输质量,也可以使次级用户获得收益。其次,针对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模型,提出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合作中继选择算法。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协作传输过程涉及到主网络与次级网络之间的资源共享,本文将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中继选择建模成一个联盟博弈过程,利用联盟形成博弈理论设计一种机制,以刺激次级用户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协作传输。设计了主网络与次级网络之间的时分协作传输协议,以期在保证授权用户传输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非授权网络的整体传输容量,并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在次级网络通信容量方面的性能提升。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次级网络的通信容量,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将主网络与次级网络之间的时分协作传输协议改为基于频分复用的协作传输协议,利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自适应资源分配系统,实现用户与子信道的最优匹配,同时利用联盟形成博弈理论设计并优化次级网络间合作策略的中继选择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证明,频分系统以及OFDM的自适应分配资源的方法进一步增加了次级网络的通信容量,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主网络协作传输的可靠性。
【关键词】:协作传输 中继选择 协作认知无线电 联盟形成博弈 OFDM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8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4
  • 1.1.1 认知无线电简介11-12
  • 1.1.2 协作中继传输技术简介12-13
  • 1.1.3 博弈论简介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3 论文结构及安排16-18
  • 2 协作认知无线电与合作博弈技术概况18-32
  • 2.1 认知无线电网络架构18-20
  • 2.2 协作通信技术概况20-23
  • 2.2.1 协作传输协议21-22
  • 2.2.2 协作传输模型22-23
  • 2.3 协作认知无线电研究模型23-25
  • 2.4 博弈论在协作通信中的应用25-31
  • 2.4.1 博弈论的概念26
  • 2.4.2 博弈论分类26-27
  • 2.4.3 联盟博弈研究模型27-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3 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32-49
  • 3.1 系统模型32-34
  • 3.2 基于联盟博弈的多中继选择算法建模34-37
  • 3.2.1 博弈建模34-35
  • 3.2.2 联盟博弈性质分析35-37
  • 3.3 联盟形成博弈相关概念37-38
  • 3.4 算法设计38-41
  • 3.4.1 中继节点选择准则38-40
  • 3.4.2 算法示例40-41
  • 3.5 算法的稳定性分析41-43
  • 3.6 算法性能仿真43-47
  • 3.7 本章小结47-49
  • 4 基于OFDM及联盟形成博弈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49-60
  • 4.1 系统模型49-51
  • 4.2 算法设计51-55
  • 4.2.1 博弈建模51-52
  • 4.2.2 中继节点选择准则52-54
  • 4.2.3 算法示例54-55
  • 4.3 算法性能分析55-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5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5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67
  • 学位论文数据集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期认知无线电评审专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2 ;本期认知无线电评审专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3 ;本期认知无线电评审专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4 毕志明;匡镜明;王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及发展[J];电信科学;2006年07期

5 田峰;程世伦;杨震;;无线区域网和认知无线电技术2[J];中兴通讯技术;2006年05期

6 王金龙;;认知无线电专题讲座(一) 第1讲 认知无线电[J];军事通信技术;2007年02期

7 刘栋;吴启晖;;认知无线电专题讲座(一) 第2讲 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探讨[J];军事通信技术;2007年02期

8 梁燕芬;殷瑞祥;;认知无线电技术[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年03期

9 李彬;郭莉;;一种新的基于认知无线电和开放无线结构的终端架构[J];移动通信;2007年05期

10 王军;李少谦;;认知无线电:原理、技术与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清;郭宗良;;认知无线电及其军事通信应用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李俊葶;陈金鹰;刘庆丰;徐广伟;;浅谈认知无线电[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开志;杨平;王书诚;;认知无线电在通信系统中应用研究[A];2011船舶电气及通讯导航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辉;苏泽友;谢伟;;认知无线电综合抗干扰电台设计构想[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饶毓;曹志刚;;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标准化进程[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罗凡;陈金鹰;;认知无线电在震后应急通信中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骥;;浅谈认知无线电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郝刚;甘志春;;认知无线电网络安全问题研究[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C];2014年

9 王斯瑶;付琳;;认知无线电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10 刘庆丰;陈金鹰;李俊葶;卓有福;;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 王宇宙 编译;认知无线电发展综述[N];电子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卢子月;认知无线电让网络不再拥挤[N];通信产业报;2011年

3 常丽君;避堵走闲,美开发认知无线电上网系统[N];科技日报;2014年

4 ;认知无线电:未来无线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N];人民邮电;2007年

5 江苏泰州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 刘浏 窦沛沛;认知无线电整合“闲散”频谱[N];通信产业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焕斌;未来通讯 看我独霸[N];科技日报;2006年

7 北京邮电大学WSPN实验室 雷光;认知无线电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特约撰稿人 吴康迪;日本4G路线明晰 “催熟”新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9年

9 四川 杨远清 编译;可检测空闲频带的认知无线电接收器[N];电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卢子月;无线似水 应需而动[N];通信产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星;认知无线电网络机会路由算法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何浩;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法;分布式认知无线电网络的QoS保障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亮;谱效和能效优化的认知无线电网络资源分配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郑仕链;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白晓娟;干扰对齐技术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贺新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认知无线电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李红岩;认知无线电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裴二荣;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资源优化分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超;认知无线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鸿;认知无线电射频接收机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娟;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协作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陈行之;认知无线电中感知时间的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左明智;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会合算法的仿真与改进[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5 杨世康;分布式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利用的研究及改进[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文召;基于粒子群算法认知无线电联合频谱检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杨建新;认知无线电网络抵御恶意模拟主用户攻击方法的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8 郝万明;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能效和谱效的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林正红;认知无线电中TCP跨层优化方案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坚;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分配算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合作通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17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