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大气空间非相干LED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
发布时间:2021-07-12 05:16
为了研究光强闪烁对发光二极管(LED)可见光通信的影响,基于空间非相干单色LED光源,理论研究弱湍流下可见光通信的信道传输特性,推导出单色LED可见光通信系统光强闪烁系数的闭合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不同因素下LED、激光可见光通信的系统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弱湍流下LED可见光通信光强闪烁系数比激光可见光通信的闪烁系数更小,因湍流扰动引起的系统误码率也更低;此外,随着光强闪烁系数和平均发射光功率的不断增大,受湍流影响的LED、激光可见光通信系统之间的误码率差距也逐渐增大。
【文章来源】:光通信技术. 2020,44(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光强闪烁系数与光波长的变化关系
图3和图4分别为不同光传输距离和不同光波长下的BER随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变化趋势,并将LED可见光通信系统BER与激光通信系统BER进行对比。实线表示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虚线表示LED光通信系统误码率。从图3、图4可知,相同参数条件下受湍流影响的LED可见光通信系统BER较激光通信系统更小;当光波长较长、光传输距离较短时,LED可见光通信和激光通信的闪烁强度均较小,受湍流影响的LED光通信系统与激光可见光通信系统之间的BER差距也相对较小。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光波长的减小,激光通信系统的BER增长较快,LED光通信系统的BER增长缓慢,2种系统之间的BER差距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随着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增长,BER数值逐渐降低,但相同参数条件下,受湍流影响的激光通信BER下降趋势较LED光通信更缓慢,即二者之间的BER差距随着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增长逐渐增大。图3 不同传输距离BER与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变化关系
不同传输距离BER与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变化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室外可见光通信抗干扰收发技术[J]. 徐正元,刘伟杰. 光通信技术. 2020(07)
[2]水下单光子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J]. 朱义君,王超,汪涛,任嘉伟. 光通信技术. 2020(06)
[3]LED路灯可见光通信模型的研究[J]. 邓健志,孙科壮,程小辉. 光通信技术. 2020(05)
[4]可见光通信复用技术研究进展[J]. 迟楠,王哲. 光通信技术. 2020(04)
[5]基于LED的高速可见光通信[J]. 迟楠,卢星宇,王灿,周盈君. 中国激光. 2017(03)
硕士论文
[1]星地上行激光通信光束漂移效应预补偿研究[D]. 赵庆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279282
【文章来源】:光通信技术. 2020,44(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光强闪烁系数与光波长的变化关系
图3和图4分别为不同光传输距离和不同光波长下的BER随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变化趋势,并将LED可见光通信系统BER与激光通信系统BER进行对比。实线表示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虚线表示LED光通信系统误码率。从图3、图4可知,相同参数条件下受湍流影响的LED可见光通信系统BER较激光通信系统更小;当光波长较长、光传输距离较短时,LED可见光通信和激光通信的闪烁强度均较小,受湍流影响的LED光通信系统与激光可见光通信系统之间的BER差距也相对较小。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光波长的减小,激光通信系统的BER增长较快,LED光通信系统的BER增长缓慢,2种系统之间的BER差距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随着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增长,BER数值逐渐降低,但相同参数条件下,受湍流影响的激光通信BER下降趋势较LED光通信更缓慢,即二者之间的BER差距随着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增长逐渐增大。图3 不同传输距离BER与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变化关系
不同传输距离BER与平均发射光功率的变化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室外可见光通信抗干扰收发技术[J]. 徐正元,刘伟杰. 光通信技术. 2020(07)
[2]水下单光子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J]. 朱义君,王超,汪涛,任嘉伟. 光通信技术. 2020(06)
[3]LED路灯可见光通信模型的研究[J]. 邓健志,孙科壮,程小辉. 光通信技术. 2020(05)
[4]可见光通信复用技术研究进展[J]. 迟楠,王哲. 光通信技术. 2020(04)
[5]基于LED的高速可见光通信[J]. 迟楠,卢星宇,王灿,周盈君. 中国激光. 2017(03)
硕士论文
[1]星地上行激光通信光束漂移效应预补偿研究[D]. 赵庆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279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27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