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7-05-01 10:14

  本文关键词: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开发以电子和光子为信息载体的硅基大规模集成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光信息处理作为全光通信的关键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光时域微分器在全光信息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围绕光时域微分器的原理,基于波导耦合理论,讨论了四种实现光时域微分器的方案,这四种方案分别为基于微环谐振器的光时域微分器、基于自耦合谐振器的光时域微分器、基于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和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光时域微分器。本文分别对这四种光时域微分器的实现方案进行了微分特性研究和仿真分析,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阐述了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意义和发展现状,分析和总结了现有的几种光时域微分器的实现方案。利用耦合模理论,深入分析了直-直波导耦合和直-弯波导耦合以及弯-弯波导耦合的耦合机理。仿真分析了定向耦合器耦合过程中传输功率的变化,验证了波导弯曲耦合过程中耦合系数与波导弯曲半径和两波导间距的变化关系。其次对微环谐振器和自耦合谐振器的频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对二者实现光时域微分器的原理做了理论推导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二者实现微分器的可能性。令二者的传输频谱与理想微分器的传输频谱对比,证明了二者均可在临界耦合状态下实现1阶微分效果,在过耦合状态下实现2阶微分效果。将高斯脉冲输入用来实现光时域微分器的微环谐振器和自耦合谐振器中,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二者实现1阶微分和2阶微分的微分效果。最后基于微环谐振器和自耦合谐振器的耦合理论和工作机理,提出了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和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两种实现光时域微分器的方案。利用耦合模理论,推导出二者的传输函数,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二者的传输特性,证明了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实现0.46阶和1.25阶的光时域微分器,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实现0.7阶和1.3阶的光时域微分器。要实现光时域微分器的操作,需要通过滤波器的转接,所以,找到滤波器的传输函数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对滤波器传输函数进行模拟,找到理想的传输频谱,并对提出的光时域微分器的理论进行模拟,分析得到的谱线图,为接下来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光时域微分器 耦合模理论 微环谐振器 自耦合谐振器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意义9-10
  • 1.2 光时域微分器的发展10-14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4-16
  • 2 波导耦合分析16-26
  • 2.1 波导的定向耦合16-20
  • 2.1.1 理论分析16-19
  • 2.1.2 数值计算与仿真19-20
  • 2.2 波导的弯曲耦合20-25
  • 2.2.1 理论分析20-24
  • 2.2.2 数值计算与仿真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3 基于微环谐振器的光时域微分器26-36
  • 3.1 微环谐振器26
  • 3.2 微环谐振器的滤波特性分析26-32
  • 3.2.1 微环谐振器的传输频谱分析26-29
  • 3.2.2 微环谐振器的基本参数29-32
  • 3.3 微环谐振器实现微分器的原理32-35
  • 3.3.1 微环谐振器实现微分器的理论依据32-33
  • 3.3.2 微环谐振器实现微分器的仿真分析33-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4 基于自耦合谐振器的光时域微分器36-43
  • 4.1 自耦合谐振器的工作原理36-37
  • 4.2 自耦合谐振器的传输函数推导37-39
  • 4.3 自耦合谐振器的传输频谱分析39-40
  • 4.4 自耦合谐振器的微分应用40-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5 基于自耦合谐振器优化结构的光时域微分器43-57
  • 5.1 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43-48
  • 5.1.1 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传输函数推导43-44
  • 5.1.2 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传输频谱分析44-46
  • 5.1.3 并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微分应用46-48
  • 5.2 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48-56
  • 5.2.1 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传输函数推导48-50
  • 5.2.2 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传输频谱分析50-54
  • 5.2.3 串联微环自耦合谐振器的微分应用54-56
  • 5.3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永丽;侯朝桢;;改进的非线性跟踪微分器设计[J];控制与决策;2008年06期

2 夏卫星;雷明良;杨晓东;;改进的最速跟踪微分器滤波效果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12期

3 葛连正;陈健;李瑞峰;;改进的跟踪微分器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5期

4 杨帆;樊丁;彭凯;傅强;;跟踪微分器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测控技术;2013年10期

5 张镇一,朱程滨;微分器的分析与评价[J];汽轮机技术;1995年05期

6 张文革,韩京清;跟踪微分器用于零点配置[J];自动化学报;2001年05期

7 董小萌;张平;;反正切形式跟踪微分器设计及相平面分析[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年04期

8 谢云德;龙志强;;高精度快速非线性离散跟踪微分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年02期

9 陈怡然;孙秀霞;彭建亮;;一种简洁的离散快速无振荡跟踪-微分器的设计[J];电光与控制;2011年01期

10 周游;王庆林;邱德慧;;高阶无差跟踪微分器的串联系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晟达;袁晓;滕旭东;;数字微分器系数函数的快速获取算法[A];第十一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3)论文集[C];2003年

2 姚翠珍;韩京清;;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在生育模式预测中的应用[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王新华;陈增强;;一种新型的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设计及其稳定性分析[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徐勇;钟秋海;;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工程应用[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张扬群;;无功大幅波动引起微分器动作[A];全国火电100MW级机组技术协作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景奉水;梁自泽;侯增广;谭民;;自适应跟踪微分器的研究[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中华;跟踪微分器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存会;跟踪微分器和时变高增益观测器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2 许利沙;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唐凤;带有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FUZZY 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敏;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在VaR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38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