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智感知系统中激励机制设计原理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10-08 08:20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的计算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增强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与它们密不可分。“群智感知”,作为一种新型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群智感知系统中,大量普通用户使用几乎无处不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为一个共同的、大规模的、复杂的感知任务,来收集、分析与共享生活与环境中的数据。群智感知具有感知内容多样化、感知数据来源充足和感知成本低廉分散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大大地丰富与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群智感知系统中,感知数据的收集与分享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知参与者。然而,感知参与者在完成任务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自身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电池能源,引入额外的通信费用,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个人劳动,如到达目标地点拍照、标记与上传图片等,还需要牺牲掉部分个人隐私,如个人身份信息、运动信息、位置信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知参与者的热情。因此,有必要构建合理的面向群智感知的网络市场激励机制,让感知参与者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时能够取得实际收益,从而愿意参与进来,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双赢。本...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基本概念和性质
2.1.1 机制设计
2.1.2 分布式算法机制设计
2.2 群智感知系统中的激励机制设计
2.2.1 面向数据数量的激励机制
2.2.2 面向数据质量的激励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感知位置贡献度的激励机制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关键技术
3.2.1 系统与目标
3.2.2 高斯过程
3.2.3 主动学习
3.3 激励机制设计
3.3.1 挖掘时空相关性
3.3.2 选择感知位置
3.3.3 设置引导激励
3.4 实验与性能评估
3.4.1 实验设置与数据集
3.4.2 信息增益评估
3.4.3 平台效能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感知数据质量的激励机制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关键技术
4.2.1 系统与目标
4.2.2 期望最大值算法
4.3 激励机制设计
4.3.1 一个简单的例子
4.3.2 评估数据质量
4.3.3 量化有效贡献
4.3.4 设置引导激励
4.3.5 考虑边际服务价值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4.4.1 服务质量保证
4.4.2 平台效能评估
4.4.3 平台边际效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信分布式计算的激励机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博弈解的概念
5.2.1 系统与目标
5.2.2 博弈解的概念
5.3 DVCG机制设计
5.3.1 生成伪树
5.3.2 分配信道
5.3.3 计算支付
5.3.4 理论分析
5.4 FAITH机制设计
5.4.1 设计原理
5.4.2 交换报价
5.4.3 分配信道与计算支付
5.4.4 检测一致性
5.4.5 理论分析
5.5 实验与性能评估
5.5.1 社会效益评估
5.5.2 拍卖收益评估
5.5.3 传输开销评估
5.6 群智感知相关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 吴垚,曾菊儒,彭辉,陈红,李翠平. 软件学报. 2016(08)
[2]群智感知网络的发展及挑战[J]. 赵东,马华东. 信息通信技术. 2014(05)
[3]移动终端群智感知研究[J]. 黄涵霞,丁强,李莉,娄梦茜,孙知信.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4(06)
[4]社会感知计算:概念、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 於志文,於志勇,周兴社. 计算机学报. 2012(01)
本文编号:3423785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基本概念和性质
2.1.1 机制设计
2.1.2 分布式算法机制设计
2.2 群智感知系统中的激励机制设计
2.2.1 面向数据数量的激励机制
2.2.2 面向数据质量的激励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感知位置贡献度的激励机制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关键技术
3.2.1 系统与目标
3.2.2 高斯过程
3.2.3 主动学习
3.3 激励机制设计
3.3.1 挖掘时空相关性
3.3.2 选择感知位置
3.3.3 设置引导激励
3.4 实验与性能评估
3.4.1 实验设置与数据集
3.4.2 信息增益评估
3.4.3 平台效能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感知数据质量的激励机制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关键技术
4.2.1 系统与目标
4.2.2 期望最大值算法
4.3 激励机制设计
4.3.1 一个简单的例子
4.3.2 评估数据质量
4.3.3 量化有效贡献
4.3.4 设置引导激励
4.3.5 考虑边际服务价值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4.4.1 服务质量保证
4.4.2 平台效能评估
4.4.3 平台边际效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信分布式计算的激励机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博弈解的概念
5.2.1 系统与目标
5.2.2 博弈解的概念
5.3 DVCG机制设计
5.3.1 生成伪树
5.3.2 分配信道
5.3.3 计算支付
5.3.4 理论分析
5.4 FAITH机制设计
5.4.1 设计原理
5.4.2 交换报价
5.4.3 分配信道与计算支付
5.4.4 检测一致性
5.4.5 理论分析
5.5 实验与性能评估
5.5.1 社会效益评估
5.5.2 拍卖收益评估
5.5.3 传输开销评估
5.6 群智感知相关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 吴垚,曾菊儒,彭辉,陈红,李翠平. 软件学报. 2016(08)
[2]群智感知网络的发展及挑战[J]. 赵东,马华东. 信息通信技术. 2014(05)
[3]移动终端群智感知研究[J]. 黄涵霞,丁强,李莉,娄梦茜,孙知信.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4(06)
[4]社会感知计算:概念、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 於志文,於志勇,周兴社. 计算机学报. 2012(01)
本文编号:3423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42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