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无线传感网络中转发节点优化的多跳路由

发布时间:2022-01-03 16:00
  为了进一步提高3维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减少节点能耗,提出1种基于能效角度的路由(EEAR):从最优选择转发节点的角度构建路由,利用角度构建候选转发节点集;然后计算候选转发节点集内每个节点的权重值,该权重值融入节点剩余能量和距离信息,剩余能量更多、离信宿更近的节点权重更大,则成为转发节点的概率更高。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EEAR路由能够降低能耗,并提高数据包传递率。 

【文章来源】:导航定位学报. 2020,8(05)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无线传感网络中转发节点优化的多跳路由


初始锥角的调整

区域图,区域,节点,数据包


114导航定位学报2020年10月转发节点,并由此节点转发数据。令jW表示节点j融合了剩余能量和距离信息的权重,其定义为r1,jjijiWEDjN(5)式中:rjE为节点j的剩余能量;ijD为节点j离源节点i的距离;为控制rjE和ijD对jW影响的权重系数,且0,1。计算i内的节点权重值后,再依权重设置定时器。权重值越大,定时时间越短。一旦定时完毕,且未监听到节点转发数据包,就立即转发数据包。令jT表示节点j的定时时间,即01jjTTW(6)式中:为向下取整数;T0为基本的定时时长。在定时期间,监听到有其他节点转发了数据包,就停止定时,并放弃转发数据包。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图2转发数据流程1.5路由空洞的处理在节点稀疏环境,可能会出现i内没有节点,即i,这说明源节点i遭遇路由空洞,在这种情况下,就调整锥角,调整的步长为1,即01,0为初始锥角,如图3所示。图3初始锥角的调整每次调整后,判断i内是否为空。若为空,继续调整。2实验与结果分析2.1仿真实验环境为了更好地分析EEAR路由性能,利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离散事件仿真工具(objectivemodularnetworktestbedinC++,OMNET++)软件建立仿真实验平台[13],OMNET++可以用来仿真任何离散事件系统。图4显示了OMNET++运行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用户接口、模型元件库、仿真模型等组成,其中仿真模型包含一些常用的网络协议、通信模型。图4OMNET++运行内部结构在300m300m300m区域随机部署100~500个节点和1个

数据包,节点,路由,剩余能量


第5期丁凰,等.无线传感网络中转发节点优化的多跳路由115图5数据包传递率从图5可知,当节点数为100时,数据包传递率越低。原因在于:100个节点无法形成连通网络,网络处于断裂状态,只有极少的数据包能够成功传输至信宿。随着节点数的增加,数据包传递率快速上升,当节点数增加至300时,EEAR路由的数据包传递率达到100%。但是,RTGR和AVHR路由的数据包并没有达到100%。这也说明,EEAR路由的数据包传递率的性能优于RTGR和AVHR路由。2.3能耗用节点平均剩余能量率作为表征网络能耗的性能指标,节点平均剩余能量率等于节点的剩余能量与初始能量之比的平均值。节点平均剩余能量率越高,网络寿命越长,而传输数据和接收数据消耗了节点大部分能量。图6显示了3个路由的节点平均剩余能量率。图6节点平均剩余能量率从图6可知,EEAR和AVHR路由消耗了更少的能量,而RTGR路由能量消耗速度过快,原因在于:RTGR路由产生了太多冗余数据包,而EEAR路由通过选择最优的下一跳转发节点,减少路由重传次数,降低节点的能耗。2.4流量流量是指在仿真过程中所传输的总的数据包数。因为数据包产生率是固定的(每个源节点每秒产生2个数据包),所以网络内所传输的总的数据包数是固定的。流量越大,表明路由开销越大,冗余数据包数越多,路由性能越差。图7显示了EEAR、RTGR和AVHR路由的流量。图7流量随节点数变化情况从图7可知,RTGR路由的流量最高,且随节点数的增加呈线性上升,原因在于:RTGR路由引用角度广播,增加了数据包的传输次数,而EEAR路由和AVHR路由的流量随节点数增加而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能耗优先的WSN路由空洞修复方法研究[J]. 陶建林,方凯,苗春雨,叶章龙.  传感技术学报. 2019(05)
[2]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综述[J]. 任志玲,张广全,林冬,张钟保,赵星.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8(03)
[3]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综述[J]. 徐晶晶,张欣慧,许必宵,孙知信.  计算机科学. 2017(02)
[4]无线传感器网络地理位置路由度量方法[J]. 陈衡,钱德沛,伍卫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9(12)



本文编号:3566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566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