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Rulkov神经元模型的相干共振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7:19

  本文关键词:Rulkov神经元模型的相干共振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神经元,神经元在传递信息的生物学过程中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噪声的影响,比如细胞离子通道打开和关闭的随机性、化学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的随机性、周围分子运动的随机性以及其他神经元输入信号的随机性等。所以噪声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非常重要。先前的观念里认为噪声对一些行为是有害的,然而在非线性系统中噪声对于一些重要动力学过程的发生是必要的。在非线性系统中,噪声的其中一个显著的作用是随机共振,即噪声可以增强系统对外界弱周期信号的反应。然而,在神经系统中,并不是总有信号输入,此时就有另一种重要的现象,那就是相干共振,即只有噪声存在的情况下,非线性系统会产生类似“随机共振”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在关于神经系统的相干共振和随机共振中,通常都是采用白噪声来进行研究。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白噪声是不存在的,色噪声和有界噪声能更好的模拟生命环境。本文主要在Rulkov离散的神经元模型中输入不同的非高斯色噪声和有界噪声,探究其在噪声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一:研究了非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中,非高斯色噪声对系统的相干共振的影响。首先,通过对非线性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系统参数的动力学分叉图。接下来研究了由非高斯色噪声诱导下神经元的放电时间序列,发现非高斯噪声强度、相关时间和非高斯参数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放电行为。最后,通过采用相干共振系数R衡量放电行为的规则性,论证了存在合适的非高斯色噪声的噪声强度和相关时间使得相干共振R出现明显的最小值。这表明非高斯色噪声可以诱导神经元产生相干共振现象。二:研究了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中,有界噪声和乘性非高斯噪声对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通过研究由非高斯色噪声激发神经元放电的时间序列,得出了与相干共振有关的系统指标,如噪声强度、相关时间以及非高斯参数。然后,采用相干共振系数R衡量放电行为的规则性,论证了存在合适的非高斯色噪声的噪声强度和相关时间使得相干共振R出现明显的最小值。这表明非高斯色噪声可以诱导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产生相干共振现象。同理,通过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在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中,有界噪声可以诱导神经元产生相干共振现象。
【关键词】:Rulkov神经元模型 非高斯色噪声 有界噪声 相干共振 放电序列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42;TN91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1
  •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
  • 1.1.2 生物神经系统的预备知识9-11
  • 1.2 随机共振和相干共振理论11-14
  • 1.2.1 噪声的简介11-13
  • 1.2.2 随机共振和相干共振理论13-14
  • 1.3 解非线性方程的三种数值模拟算法14-16
  • 1.3.1 Euler算法15
  • 1.3.2 Runge-Kutta算法15
  • 1.3.3 Heun算法15-16
  • 1.4 论文的工作及基本安排16-18
  • 第二章 Rulkov神经元模型18-27
  • 2.1 超临界Rulkov模型18-21
  • 2.1.1 分叉分析18-20
  • 2.1.2 相平面分析20-21
  • 2.2 非混沌Rulkov模型21-24
  • 2.3 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24-25
  • 2.4 小结25-27
  • 第三章 非高斯色噪声激励下的非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的相干共振27-35
  • 3.1 引言27
  • 3.2 非混沌Rulkov神经元模型27-28
  • 3.3 非高斯噪声28-29
  • 3.4 相关共振现象29-34
  • 3.5 小结34-35
  • 第四章 有界噪声激励下的Rulkov神经元模型的相干共振35-42
  • 4.1 引言35
  • 4.2 模型和有界噪声35-37
  • 4.3 有界噪声诱导神经元放电的时间序列37-39
  • 4.4 相干共振现象39-40
  • 4.5 小结40-42
  • 第五章 乘性非高斯噪声驱动下神经元系统的相干共振42-47
  • 5.1 引言42
  • 5.2 模型42
  • 5.3 非高斯色噪声诱导神经元放电的时间序列42-44
  • 5.4 相干共振现象44-46
  • 5.5 小结46-4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7-49
  • 6.1 结论47
  • 6.2 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3-54
  • 在读期间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秉文,沈艳军,何统洲;多输出神经元模型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及其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4期

2 何国光;朱萍;陈宏平;谢小平;;阈值耦合混沌神经元的同步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3 欧阳楷,,邹睿,刘卫芳;基于生物的神经网络的理论框架──神经元模型[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7年02期

4 尤志宁,周昌乐,张克志;基于新型神经元模型上的突触可塑性建模[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5 余双琦;周坚强;朱萍;何国光;;相对阈值耦合的混沌神经元同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4期

6 刘深泉;;“神经元的形态分类和识别”综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14期

7 朱俊玲,沈强,蒋大宗;慢变刺激下神经元的阵发放电[J];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8 黄彦猷;联合型学习的神经元模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8年02期

9 任晓林,胡光锐,谭政华;一类混沌神经元的控制[J];自然杂志;1999年05期

10 陈军;李春光;;具有自适应反馈突触的神经元模型中的混沌:电路设计[J];物理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传魁;王如彬;;基于汉密尔顿原理的神经元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屈景怡;王如彬;;冷感受器神经元模型中电流和电导噪声影响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刘宣亮;刘深泉;;一类神经元模型的发放模式研究[A];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 & 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段利霞;陆启韶;;神经元模型中的分岔及放电区域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郑艳红;陆启韶;;时滞援助的环式耦合混沌神经元同步[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仲自勉;翟军;陈宝树;李连根;;充分利用样本信息的神经元模型[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赵勇;陆启韶;;具有时滞的H-R神经元模型的自适应双叶滞后同步[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青云;陆启韶;;噪声在慢变系统中的随机Chay神经元模型的自共振[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广军;徐健学;;FHN神经元模型非阈下响应的随机共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焦贤发;;整合后发放神经元模型输入参数估计[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斌;神经元混沌、同步与控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刘玉亮;外电场作用下神经元动力学分析与同步控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沈艳军;多输出神经元模型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林伟;复杂系统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兵;Rulkov神经元模型的相干共振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孟新星;神经元模型参数辨识及控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金淇涛;神经元编码的峰放电起始动态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徐国丽;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5 吴艳果;基于映射的平均耦合神经元簇放电机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黄新;随机相关输入的Integrate-and-Fire神经元模型[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颖武;非平衡涨落对神经元模型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马瑞敏;N个相同Rulkov神经元在星形和全局耦合结构下的同步行为[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杨白桦;异质耦合神经元不同排列同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徐月晋;基于时间编码的听觉神经元反应特性的模型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Rulkov神经元模型的相干共振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79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