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检测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微波暗室尺寸有限,对于较大目标难以获得良好的平面波入射条件。紧缩场是一种在近距离内利用光滑的反射面或透镜等设施将馈源发出的球面波转换为平面波的测试设备。它所提供的良好的平面波环境可以充分满足天线方向图的测试和RCS测量的远场条件,进而达到在近距离内对天线和目标RCS进行测试的目的。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检测技术是太赫兹频段目标识别技术的前沿。本文紧密结合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对我方自行设计并委托西安恒达微波技术开发公司机械加工制作的太赫兹频段单反射面紧缩场进行系统的搭建装调,并对系统测试误差进行分析。通过对8mm、2mm以及1mm频段系统平面波区参数的测试(包括静区幅度差、相位差),大量测试结果表明在距离反射面中心3m处,0.2m×0.2m的范围符合太赫兹频段反射面型紧缩场在1mm频段S21幅度差≤±3dB,相位差≤±22.5°的静区技术指标,此套系统达到了太赫兹频段的平面波区测试要求。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太赫兹频段紧缩场检测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为日后利用紧缩场系统进行太赫兹频段天线和目标特性的测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紧缩场 太赫兹 检测技术 平面波区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现状9-10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10-11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11-12
- 第2章 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设计12-19
- 2.1 紧缩场暗室设计方法12-13
- 2.2 边缘绕射分析13-14
- 2.3 反射面设计过程14-16
- 2.4 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组成16-17
- 2.4.1 紧缩场系统天线16-17
- 2.4.2 微波暗室17
- 2.5 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工作原理和工作指标17-18
- 2.6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19-27
- 3.1 测试内容19
- 3.2 测试原理及测试系统设计19-24
- 3.2.1 测试原理19-20
- 3.2.2 测试环境及辅助调整结构20-24
- 3.3 测试方法24-25
- 3.3.1 测试步骤24
- 3.3.2 紧缩场静区平面度测试调整方法24-25
- 3.4 本章小结25-27
- 第4章 测试误差分析与控制要求27-38
- 4.1 接收端转台铺设吸波材料的误差分析27-33
- 4.1.1 接收端模型构建28
- 4.1.2 接收端仿真结果28-33
- 4.2 测量平面与辐射场等相位面不平行情况下的误差分析33-37
- 4.2.1 接收端二维扫描架扫描平面偏角误差分析34-36
- 4.2.2 发射端紧缩场反射面及馈源偏角误差分析36-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5章 测试实施过程与技术改进措施38-87
- 5.1 测试实施过程概述38
- 5.2 接收端无转台测试38-69
- 5.2.1 8mm频段紧缩场装调及静区平面度测试38-58
- 5.2.2 2mm频段紧缩场装调及静区平面度测试58-69
- 5.2.3 接收端无转台情况测试结论及存在问题分析69
- 5.3 接收端有转台测试69-86
- 5.3.1 1mm频段紧缩场装调及静区平面度测试69-84
- 5.3.2 接收端有转台测试结论及仿真对比分析84-86
- 5.4 本章小结86-87
- 结论87-89
- 附录89-96
- 参考文献96-9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99-100
- 致谢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国龙;;印度国家技术研究所拟建立太赫兹技术发展中心[J];红外;2010年06期
2 郑新;刘超;;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及在雷达和通讯系统中的应用(Ⅰ)[J];微波学报;2010年06期
3 郑冬冬;;分析称半导体行业未来属于太赫兹技术[J];半导体信息;2012年04期
4 程兆华,祝大军,刘盛纲;太赫兹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5年05期
5 王忆锋;毛京湘;;太赫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8年01期
6 王虹扬;;张岩 用太赫兹技术加强安检[J];科技潮;2010年02期
7 郑新;刘超;;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及在雷达和通讯系统中的应用(Ⅱ)[J];微波学报;2011年01期
8 姚建铨;;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申金娥;荣健;刘文鑫;;太赫兹技术在通信方面的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S3期
10 赵康;;太赫兹技术的研究和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迎新;赵自然;陈志强;张丽;康克军;;太赫兹成像在违禁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2 王新柯;崔烨;孙文峰;叶佳声;张岩;;太赫兹偏振实时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罗春娅;凌福日;刘劲松;姚建铨;乐进;曾颖;;太赫兹技术若干难点问题探讨[A];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刘劲松;;太赫兹技术及其前沿课题[A];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传明;;太赫兹技术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申金娥;荣健;刘文鑫;;太赫兹技术在通信方面的研究进展[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7 余世里;;太赫兹技术的空间应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徐山森;田璐;赵昆;;太赫兹技术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罗钦;刘勇;王可嘉;;太赫兹技术综述[A];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马璇;国际顶级科学家聚深研讨太赫兹[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李玫;太赫兹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深举行[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李玫邋通讯员 邱妙芳;顶尖科学家聚深纵论前沿科技[N];深圳特区报;2007年
4 记者 耿挺;科企如何修炼成创新主体[N];上海科技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俞陶然;太赫兹技术将“改变未来世界”[N];解放日报;2014年
6 张虹;太赫兹纺织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纺织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波;太赫兹技术突破或催生投资热点[N];中国证券报;2014年
8 本报数据研究部 穆龚;太赫兹成像技术获重大突破 安检应用有望迎产业化契机[N];上海证券报;2014年
9 记者 徐恒;中国电科发布我国首台太赫兹安检产品[N];中国电子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腾超;无线纳米网中太赫兹通信建模[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寇雨馨;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任荣东;太赫兹技术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范丽洁;太赫兹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太赫兹频段紧缩场系统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9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