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AP无线局域网络在近地冲击波测试中的设计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移动AP无线局域网络在近地冲击波测试中的设计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地爆炸冲击波测试能真实反映地面目标所受压力,为武器威力评价、毁伤效应及地面防护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测试系统的数量增多,近地冲击波测试对测试节点的集中控制、状态监测和数据的无线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地环境下无线信道异常复杂,无线信号受地面影响严重,爆炸后整体无线数据量猛增,导致无线性能剧烈下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无线WIFI的移动AP(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爆炸场网络。该网络可在测试场内随时随地快速构建,实现了30套测点的统一控制和实时状态监测、测试参数的无线设置和回读,以及140米的覆盖距离和不低于150kbps的无线速率。通过移动AP灵活调节通信距离,以实现更高速率的无线数据读取。多数据无线读取时采用自主选择数量可控的传输方案,解决了爆炸后无线数据突增导致网络拥堵、无线速率下降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事件触发的网络工作模式,降低了系统功耗并实现了可循环进行多次测试。针对2.4GHz无线WIFI信号的近地传播规律,设计了基于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无线信道测试方案,由实测数据建立了近地无线传播路径损耗的双折线模型,实验验证了该模型能正确表征近地无线信道,且路径损耗的绝对误差小于3dB。通过双折线模型预测出移动AP无线网络覆盖距离为123米,而采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为1080米,对比实测140米的网络覆盖距离,双折线模型预测准确度远优于自由空间模型,双折线模型可为近地无线网络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后,测试及验证了系统功能和性能,并成功应用于弹药静爆威力测试。通过参加多次冲击波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近地爆炸 冲击波测试 近地无线传播 无线局域网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J06;TN925.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0-14
- 1.2 爆炸冲击波传播理论研究现状14-15
- 1.3 爆炸冲击波测试技术发展现状15-17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17-18
- 第二章 近地冲击波测试的移动AP无线局域网设计18-53
- 2.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18-19
- 2.2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19-20
- 2.3 组网规划原则20-22
- 2.4 爆炸场的移动AP无线局域网设计22-41
- 2.4.1 近地冲击波测试需求分析和构建网络所面临的问题22-23
- 2.4.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23
- 2.4.3 测试节点设计23-35
- 2.4.3.1 数据采集存储模块设计24-28
- 2.4.3.2 节点WLAN无线通信模块的选择28-29
- 2.4.3.3 无线通信模块接口电路设计29-30
- 2.4.3.4 无线模块配置30-35
- 2.4.4 AP的选用及其设置35-39
- 2.4.5 控制终端的选择及控制界面设计39-41
- 2.5 系统规划及参数设置41-46
- 2.5.1 节点的测试参数设置41-45
- 2.5.2 无线网络规划及主要参数设置45-46
- 2.6 无线网络覆盖距离预测46-48
- 2.7 移动AP无线局域网的优化48-52
- 2.7.1 基于数据提取的单节点可编程存储容量设计49-50
- 2.7.2 多无线数据传输自主选择数量可控设计50-51
- 2.7.3 基于事件触发的网络工作模式设计51-52
- 2.8 本章总结52-53
- 第三章 近地无线信号传播损耗建模及分析53-70
- 3.1 2.4GHz无线电波近地传播特性分析53-56
- 3.2 基于RSSI的无线信道测试方案56-59
- 3.3 实测数据建模与分析59-67
- 3.3.1 无线传播路径损耗的建模59-60
- 3.3.2 实测数据建模结果及分析60-67
- 3.3.2.1 不同天线高度下无线路径损耗单、双折线模型拟合及分析60-63
- 3.3.2.2 不同天线高度下双折线模型的远场路径损耗对比分析63-65
- 3.3.2.3 拟合模型与自由空间模型对比分析65-66
- 3.3.2.4 拟合模型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66-67
- 3.4 移动ap无线网络覆盖距离的准确预测67-69
- 3.5 本章小结69-70
- 第四章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70-86
- 4.1 测试节点性能测试70-72
- 4.2 无线局域网性能测试72-81
- 4.2.1 实验室内系统功能测试72-77
- 4.2.2 靶场环境下系统性能测试77-81
- 4.3 爆炸场地面冲击波测试试验81-85
- 4.4 本章小结85-8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6-88
- 5.1 总结86-87
- 5.2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93-94
- 致谢94-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蓓蕾;崔村燕;陈景鹏;王岩;李幸;马昕晖;;近地爆炸地面冲击波传播规律的数值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5年09期
2 夏永乐;张志杰;刘子健;王代华;;WLAN技术在静爆威力测试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15年03期
3 夏永乐;张志杰;翟永;贾振华;王瑞;;基于FPGA+ARM+WIFI的炸药冲击波超压采集系统设计[J];爆破器材;2015年01期
4 刘帆;杜红棉;范锦彪;苗松珍;焦耀晗;梁永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炮口冲击波测试中的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5期
5 杜红棉;曹学友;何志文;薛莉;;近地爆炸空中和地面冲击波特性分析和验证[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4年04期
6 赵海涛;王成;;空中爆炸问题的高精度数值模拟研究[J];兵工学报;2013年12期
7 张霞;张志杰;轩志伟;;基于ARM和WiFi的测试系统手持终端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3年15期
8 王玉;张志杰;王文廉;;爆炸场地面压力测试的Wi-Fi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5期
9 王代华;宋林丽;王宇龙;孔祥善;张志杰;;平坦地面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特性[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6期
10 王代华;宋林丽;张志杰;;基于ICP传感器的存储式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晋文;突发式无线数据传输的分布式瞬态压力测试系统[D];中北大学;2015年
2 童晓;爆炸场冲击波压力测量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轩志伟;基于WLAN的无线分布式测试系统[D];中北大学;2014年
4 原玢;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的动态不确定度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5 曾强;WIFI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中北大学;2012年
6 孔祥善;近地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7 范爽;唐山电信无线局域网的构建和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胡宝奎;一种冲击波超压无线式存储测试系统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9 张哲;冲击波场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与实现[D];中北大学;2009年
10 许铤;温压装药在有限空间的爆炸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移动AP无线局域网络在近地冲击波测试中的设计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6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