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S波段非线性结点探测器接收前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01:00

  本文关键词:S波段非线性结点探测器接收前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雷达和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收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应用范围。S波段(2-4GHz)的电磁波是目前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的热门频段,基于该波段的探测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S波段非线性结探测器兼顾了较强的谐波回波信号、精密的微型目标定位以及探测器小型化的要求,可用来高效搜索和定位处含有非线性结的目标设备。本文致力于研究高灵敏度、低噪声、强杂散抑制、低功耗的便携式S波段非线性结点探测器接收前端。本文详细介绍了S波段非线性探测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为避免发射谐波泄露的干扰,制定了双发单收的探测方案。采用二次下变频的接收方案,保证接收前端良好的选择性、高灵敏度和稳定性。通过ADS链路仿真模拟,得到接收机系统的噪声系数,各级和总体增益,杂散和谐波抑制等重要指标。在接收机中的关键模块和器件方面。我们通过CST仿真优化,实现了插入损耗小于1dB的悬置微带线滤波器;详细阐述了放大器、混频器等芯片的选择依据,设计和优化了其偏置电路、输入输出匹配网络;通过级联检波器与比较放大器的方式,设计了检波器输出模块,该模块探测到目标信号时输出低电平,反之则输出高电平;搭建了以开关稳压源为基础的电源模块,测试结果表明其能为放大器提供其需要的偏置电压,且电压纹波PPV?10mV。最后利用Altium Designer和Auto CAD设计了整个接收前端的PCB版和腔体。将PCB板和各元器件焊接安装在腔体中得到接收机实物,反复测试以及调试。结果表明接收机的增益?40dB,噪声系数?5dB,动态范围?70dB,灵敏度低至-100 dBm,杂散和谐波抑制度?60dB,体积较小为120mm?50mm?12mm,全面满足指标要求。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了保证接收机的性能所需的三方面要求:一、设计过程中合理选择混频器和滤波器,保证良好的谐波和杂散抑制度;二、为获得尽可能大的增益,在电路板布局过程中,隔直电容应紧邻两端引脚,同时尽量避免微带拐弯;三、在腔体设计过程中,控制好不同频率信道间良好的隔离度,确保接收机的优良电磁兼容性能。
【关键词】:接收前端 S波段 超外差式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 滤波器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57.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发展历史和趋势10-12
  • 1.2.1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发展历史10-11
  • 1.2.2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发展现状11
  • 1.2.3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发展趋势11-12
  • 1.3 论文研究内容以及主要工作12-13
  • 第二章 探测器基本原理和接收机总体方案13-31
  • 2.1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的基本理论13-15
  • 2.1.1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的组成部分13-15
  • 2.1.2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的工作方式15
  • 2.2 接收机的基本结构15-19
  • 2.2.1 直接下变频式接收机15-16
  • 2.2.2 镜像抑制接收机16-17
  • 2.2.3 超外差式接收机17-19
  • 2.2.4 数字中频接收机19
  • 2.3 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9-22
  • 2.3.1 噪声系数19-20
  • 2.3.2 灵敏度20-21
  • 2.3.3 动态范围21-22
  • 2.3.4 增益22
  • 2.3.5 选择性22
  • 2.4 接收机总体方案和链路仿真22-30
  • 2.4.1 接收机的技术指标要求22-23
  • 2.4.2 接收机的总体方案23-24
  • 2.4.3 接收机方案实施以及可行性分析24-27
  • 2.4.4 接收机系统链路仿真27-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接收前端关键模块的设计31-60
  • 3.1 滤波器的原理与设计31-36
  • 3.2 放大器的原理与设计36-45
  • 3.2.1 低噪声放大器基本理论36-41
  • 3.2.2 低噪声放大器选取与设计41-43
  • 3.2.3 中频放大器选取与设计43-45
  • 3.3 混频器的原理与设计45-51
  • 3.3.1 混频器指标与设计原则45-46
  • 3.3.2 混频器选择与测试46-51
  • 3.4 检波器的原理与设计51-55
  • 3.5 电源模板的设计与测试55-59
  • 3.6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接收机前端联合设计与测试60-66
  • 4.1 接收机前端系统结构60-61
  • 4.2 接收机腔体设计和实物制作61-62
  • 4.3 接收前端测试结果及分析62-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结论66-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2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光争,纪宝;一种S波段数字锁相频率合成器[J];现代电子;1994年04期

2 陆建亚;一种S波段直接式频率源的模块化设计[J];雷达与对抗;1995年02期

3 孙晋;韦高;;一种新型S波段宽带圆形贴片天线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05期

4 汤汉屏;;用于L及S波段雷达的相控振荡器[J];通讯装备;1982年05期

5 黄华;范植开;孟凡宝;谭杰;罗光耀;曹绍云;雷禄蓉;吴勇;李正红;周海京;张北镇;李春霞;;S波段长脉冲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6期

6 蔡元存;戚华兴;吴以华;;S波段锁相环调频发射机设计[J];遥测遥控;2011年02期

7 何松柏,鲍景富,曾学刚,史悦;S波段高稳锁相振荡源研究[J];电讯技术;1997年05期

8 何兵哲;风云二号卫星转发器S波段接收机[J];空间电子技术;1994年01期

9 雷禄容;范植开;黄华;何琥;;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输入腔的3维分析与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3期

10 郑新;S波段雷达中功率功放组件[J];雷达与对抗;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家德;;S波段中功率耿氏振荡器——高稳定中功率S波段耿氏振荡器和谐振式功率合成技术的实验研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2 黄华;冯弟超;罗光耀;陈志刚;谭杰;张运俭;廖勇;雷禄容;于爱民;杨周炳;金晓;孟凡宝;;重复脉冲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A];第九届真空技术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姚亮;王少华;何子远;;S波段无线通信视频接收机模块设计[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4 姜亚祥;谢春坚;耿浩;程鑫;;S波段轻、小型化数传发射机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石发展;杜江峰;;S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研制及其在量子计算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刘丽华;陈岩;;S波段同轴限幅器的研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胡标;李家胤;周翼鸿;;S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的分析与设计[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杨峰;郭兴波;陈真国;潘长勇;张国敬;;一种S波段跟踪接收机的研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许捷;林士杰;李青侠;张祖荫;;S波段微波FET“冷”噪声源[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10 张利飞;汪海勇;;S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的仿真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华;S波段长脉冲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玲;火场烟雾及火焰对S波段微波衰减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王海苏;S波段带通滤波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银星;S波段非线性结点探测器接收前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良朝;S波段大功率固态放大器及径向波导功率合成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高烨;S波段接收机保护器的一体化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余燕文;小型化宽带S波段上变频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7 朱柯俊;S波段功率放大器芯片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胜堂;S波段非线性结探测器接收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刘洪利;S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聪;S波段大功率固态功率放大器及径向波导合成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S波段非线性结点探测器接收前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7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67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