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差分空间调制
发布时间:2017-06-21 07:03
本文关键词:增强型差分空间调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是一种新型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它的特点是在任何时隙只激活一根发射天线,并使用该激活天线发射携带额外信息的调制符号。因此,SM具有避免信道间干扰的好处,在获得空间复用增益的同时,也避免了发射天线的同步。然而,得到空间调制技术的好处的前提是必须要先发射冲击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尽管已有研究展示SM在对抗信道估计误差上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但是对于信道估计误差引起的性能损失仍旧不可避免,由于信道估计和符号检测过程都难以控制,尤其是信道估计工作非常复杂,这将导致空间调制系统的解调过程也随之非常复杂,性能损失也会随着信道估计变差而变得更加严重。基于这种情况,一种差分空间调制(Differential Spatial Modulation,DSM)技术被提出,这种技术依然保持着在任何时隙只有单根天线被激活的特性,但却不需要对系统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可以说是弥补了空间调制技术的不足。同时,DSM适用于任何恒定能量星座图(举例: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PSK)、任意数量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系统。经实验仿真表明,在相同频谱效率的情况下,DSM技术相比SM技术也只有3dB不到的信噪比损失。本文先后提出了两个关于差分空移键控系统(Differential Space Shift Keying,DSSK)性能的优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得到一种增强型的DSM技术。其中,DSSK是DSM的一个特例,当DSM不考虑符号调制的情况下,DSM系统被称为DSSK系统。顾名思义,这两个增强型优化方案都是对天线激活顺序算法的优化方案。其中方案一是基于格雷编码思想,也称为格雷序法,通过实验仿真可以说明,该方案可以提高DSSK系统的编码增益。此外,作者还证明了该方案对系统提高的编码增益的效果是随着接收天线的数目的增大而逐渐变弱的。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称为交叉格雷序法,提出该算法的目的是希望提高DSSK系统发射端的发射分集,从而提高系统的分集增益,即提高系统性能。然而,考虑到DSM系统不仅包括天线激活顺序编码,还包括符号调制,所以为了提出一种增强型的DSM系统,单单对天线激活顺序编码算法进行优化并不能够整体提高系统性能的。因此,作者在交叉格雷序法的基础上,对DSM系统符号调制的星座图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并对最后形成的发射块相邻调制符号进行坐标交叉处理,最终实现提高DSM系统性能的目的,通过仿真对比实验可以观察到,在等信噪比情况下,使用作者提出的DSM增强型方案对比传统DSM系统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误码率。
【关键词】:差分空间调制 格雷 星座图旋转 坐标交叉 性能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空间调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优势12-16
- 1.2.1 空间调制系统的发展历史12-15
- 1.2.2 空间调制系统的优势15-16
- 1.3 空间调制系统面临的挑战16-17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7-18
- 1.5 论文章节安排18-20
- 第二章 差分空间调制系统建模与仿真20-34
- 2.1 引言20
- 2.2 空间调制系统模型20-22
- 2.3 信道模型22-25
- 2.3.1 瑞利衰落信道23
- 2.3.2 SC模型23-24
- 2.3.3 MC模型24-25
- 2.4 差分空间调制系统25-32
- 2.4.1 DSM的系统模型25-27
- 2.4.2 DSM的频谱效率27-28
- 2.4.3 DSM的差分传输过程28-29
- 2.4.4 DSM的接收端差分检测29
- 2.4.5 DSM仿真实验29-32
- 2.5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基于天线激活顺序算法的优化34-52
- 3.1 引言34-35
- 3.2 对照查表法35-38
- 3.3 格雷序法38-45
- 3.3.1 格雷序法生成过程38-43
- 3.3.2 SNR增益分析43-45
- 3.4 交叉格雷序法45-48
- 3.4.1 交叉格雷序法生成过程45-48
- 3.4.2 分集增益分析48
- 3.5 仿真实验与性能比较48-51
- 3.6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基于符号调制和发射块矩阵的优化52-61
- 4.1 引言52
- 4.2 坐标交叉编码法52-54
- 4.3 分集增益分析54-55
- 4.4 符号调制优化55-58
- 4.4.1 符号调制优化过程55-56
- 4.4.2 最优旋转角度56-58
- 4.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58-59
- 4.6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5.1 研究工作总结61-62
- 5.2 工作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71
- 附件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丽莎;尹露;龚赛丹;李磊;何旭;肖悦;;基于空间调制的天线选择和能效优化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刘飞;易林;;非线性空间调制对两分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孤子演化的影响[J];光电子.激光;2011年12期
3 刘文龙;王楠;金明录;;广义空间调制系统的稀疏检测算法[J];信号处理;2013年09期
4 宋茂忠;许宗泽;刘渝;;一种基于二维微波空间调制的通信跟踪系统[J];宇航学报;2008年01期
5 沈为民,时善进;紧凑型空间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J];半导体光电;2001年06期
6 候永宏;王丕超;向维;赵晓明;侯春萍;;空间调制系统的遍历容量分析(英文)[J];中国通信;2013年07期
7 郭明喜;贾冲;沈越泓;魏以民;侯兴康;;空间调制技术及其性能仿真[J];军事通信技术;2009年03期
8 吕群波;相里斌;黄e,
本文编号:467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6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