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30MHz宽带数传系统干扰共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230MHz宽带数传系统干扰共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频谱资源是十分珍贵的通信资源,而研究发现专网230MHz频段的频谱利用效率不高,为了更高效地利用频谱资源,普遍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共享方案。基于这种思想,认知用户需要准确检测到在用的授权用户频段,同时认知用户需要避免对正在通信的授权用户造成干扰。认知系统可以采用方便频谱管理的基于频谱池的NC-OFDM技术,即根据频谱感知结果关闭干扰避免频带内的子载波。然而其他子载波在授权频段内仍然具有较大的功率,以至影响授权用户的工作。因此OFDM信号旁瓣干扰抑制算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感知无线电的共享频谱技术方法和规划构想,该方法保留了230MHz频段内25kHz频点划分,同时将230MHz频段划分成多个资源组进行频谱感知,规避在用频点,实现多系统共存。此外本文还给出了基于频谱共享的共存指标,保证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能安全可靠工作。接下来,介绍了基于频谱池技术的NC-OFDM技术和旁瓣干扰产生的原理与解决办法,并深入研究了两种解决干扰旁瓣算法中的主动干扰消除算法(AIC)。对于传统的主动干扰消除算法,本文研究了增加循环前缀和加窗的算法模型,并对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仿真分析了基于功率谱密度的主动干扰消除算法(PSD-AIC)模型和减小对消子载波处较大毛刺功率的优化α-PSD-AIC算法,并与现有的优化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在不改变对消子载波的功率的情况下,陷波深度提升了约5dB。最后,根据系统共存指标,提出两种方案对前面提出的优化算法进行工程验证。第一种方案是利用S ystemVue软件仿真宽带OFDM信号和230MHz离散单载波窄带信号,实现数字调制、低通滤波成型、上变频和功率放大等调制过程及相应解调过程,并分析两个系统的共存情况;第二种方案是搭建半实物仿真平台,利用收发数传电台、信号源等硬件仪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经过半实物仿真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当开槽宽度为8个子载波(64kHz)时,开槽处功率约为-51.94dBm,小于标准测试(预留带宽为75kHz)里的-46dBm,因此在抗干扰性和频带利用率性能上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230专网 NC-OFDM 主动干扰消除 共存研究 半实物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7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8
- 1.1 230宽带专网发展概述12-14
- 1.2 认知宽带系统在共存中的挑战14-15
-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发展现状15-16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内容安排16-18
- 2 宽带专网技术及频谱共享方案18-26
- 2.1 频谱规划原则18
- 2.2 频谱共享策略18-21
- 2.2.1 基于认知数据库的频谱共享技术19
- 2.2.2 基于频谱感知的频谱共享技术19-21
- 2.3 频谙共享参考方案21-22
- 2.4 基于频谱共享的共存指标22-26
- 2.4.1 宽带数传系统对窄带数传系统干扰23-24
- 2.4.2 宽带数传系统间干扰24
- 2.4.3 实现性分析24-26
- 3 认知OFDM信号干扰抑制技术26-45
- 3.1 NC-OFDM传输技术26-30
- 3.1.1 频谱池技术26-27
- 3.1.2 OFDM技术27-29
- 3.1.3 NC-OFDM29-30
- 3.2 OFDM旁瓣干扰抑制原理30-31
- 3.3 主动干扰消除(AIC)算法31-34
- 3.4 AIC算法的加窗优化算法34-39
- 3.4.1 算法描述35-37
- 3.4.2 仿真分析37-39
- 3.5 PSD-AIC算法39-42
- 3.5.1 PSD-AIC算法描述40
- 3.5.2 PSD-AIC算法仿真分析40-41
- 3.5.3 PSD-AIC与AIC算法比较41-42
- 3.6 低峰均比的α-PSD-AIC算法42-44
- 3.6.1 算法描述42-43
- 3.6.2 仿真分析43-44
- 3.7 本章小结44-45
- 4 基于230MHz系统共存的半实物仿真45-66
- 4.1 SystemVue软件仿真45-50
- 4.1.1 SystemVue软件功能介绍45-47
- 4.1.2 宽带信号生成模块47-48
- 4.1.3 信号发送端48
- 4.1.4 QPSK信号解调接收端48
- 4.1.5 仿真结果48-50
- 4.2 宽带和窄带系统共存的标准测试50-56
- 4.2.1 基站对数传电台的影响测试(2频点)51-52
- 4.2.2 基站对数传电台的影响测试(40频点)52-53
- 4.2.3 基站对数传电台的影响测试(100频点)53-54
- 4.2.4 数传电台对基站的影响测试54-55
- 4.2.5 测试结论55-56
- 4.3 半实物仿真平台56-65
- 4.3.1 实现思路56-58
- 4.3.2 软硬件环境58-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5 总结和展望66-69
- 5.1 工作总结66-67
- 5.2 研究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2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74
- 学位论文数据集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骞;通信设备半实物仿真在电磁环境构建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4年08期
2 鲍文;隋岩峰;刘志明;刘金福;;某涡扇发动机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和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06期
3 肖卫国;尔联洁;;雷达制导半实物仿真误差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1期
4 傅德彬;姜毅;张强;;液压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5期
5 张中伟;;半实物仿真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07年S1期
6 傅德彬;姜毅;张强;;液压系统半实物仿真通信过程实施[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04期
7 陈静;花瑞;宋炳生;;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的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年05期
8 罗凯;孙军亮;党建军;王育才;;水下热动力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J];鱼雷技术;2010年02期
9 黄建强;鞠建波;;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7期
10 黄雅峥;魏国华;刘娟;;一种实时射频半实物仿真技术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聚;谢碧锋;李敏;邹向琪;;一种新的半实物仿真方法及应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2 孟秀云;刘藻珍;王肇敏;魏华梁;;制导航弹半实物仿真系统误差分析与建模[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潘峰;薛定宇;陈大力;崔建江;;旋转倒立摆运动控制半实物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4 夏也瑾;洪兴昌;董锡君;;多姿多彩的寻的导弹半实物仿真技术[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周莉莉;李艳雷;唐成;;半实物仿真技术在飞行器研制中的应用[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C];2014年
6 杨志文;;线加速度传感器接入回路的制导系统半实物仿真[A];仿真计算机与软件、仿真方法与建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晓滨;方洋旺;许勇;;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半实物仿真软件框架设计[A];第四届中国软件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q
本文编号:483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8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