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协作通信网络中的链路自适应及中继选择研究
本文关键词:DF协作通信网络中的链路自适应及中继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协作通信技术是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进一步使用,该技术可以使具有单根天线的移动台获得类似于MIMO系统中的某些增益,其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具有单根天线的移动台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共享彼此的天线从而产生一个虚拟MIMO系统,从而获得发分集增益。链路自适应研究在协作通信网络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系统误码率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系统频谱效率,在非协作网络中得到了高度关注和广泛应用。本文分别基于普通译码转发协作网络和安全译码转发协作网络研究链路自适应在协作通信网络中的应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普通协作网络中,通过引入信道类型判断技术,确定与实际信道状态相适应的信道类型,据此划分链路自适应中不同调制对应的信噪比区间,并根据目的节点的移动速度选择使用快速或慢速链路自适应技术。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自适应的中继选择方法。对上述方法的仿真结果表明,进行信道类型判断并使用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技术可以提升系统中断性能。在频谱效率性能方面,虽然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系统的频谱效率比快速链路自适应系统的频谱效率略小,但减小了系统实现复杂度,具有现实意义。(2)在安全协作网络中,针对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信息安全问题,在无线安全协作网络中提出一种基于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的安全中继选择方法,该方法根据移动速度选择链路自适应类型,根据干扰节点对安全容量的“正”或“负”效应判断使用或不使用干扰节点,基于安全容量最大化准则进行中继选择。在此基础上,对所提安全中继选择方法进行了性能分析,推导了中断概率表达式。中断概率的仿真曲线和理论曲线很吻合,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仿真结果显示,相对于快速链路白适应下的安全中继选择,基于所提方法的安全协作通信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容量;此外在“正效应”条件下干扰节点有助于提升系统安全容量。
【关键词】:协作通信 物理层信息安全 链路自适应 信道类型判断 干扰节点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0
- 第2章 协作通信及链路自适应基础10-25
- 2.1 协作通信的发展10-12
- 2.2 协作系统模型12-14
- 2.3 中继协议14-16
- 2.4 中继选择策略16-21
- 2.4.1 基于误符号率的中继选择16-17
- 2.4.2 基于中断概率的中继选择17
- 2.4.3 基于功率分配的中继选择17-18
- 2.4.4 基于瞬时信道信息的中继选择18-20
- 2.4.5 安全中继选择方法20
- 2.4.6 中继选择策略比较20-21
- 2.5 链路自适应技术21-24
- 2.5.1 链路自适应技术概述21-23
- 2.5.2 快速链路自适应调制和慢速链路自适应调制23-24
- 2.6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基于信道类型判断的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及中继选择方法25-34
- 3.1 研究背景25
- 3.2 系统模型25-26
- 3.3 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26-27
- 3.4 基于信道类型判断的中继节点选择27-29
- 3.5 仿真分析29-32
- 3.6 本章小结32-34
- 第4章 基于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的安全中继选择方法34-44
- 4.1 研究背景34
- 4.2 安全协作网络系统模型34-35
- 4.3 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35-36
- 4.4 干扰节点选择36
- 4.5 基于快、慢速融合链路自适应的中继选择36
- 4.6 算法中断性能分析36-39
- 4.6.1 v_D>v_2时安全容量的概率密度函数36-38
- 4.6.2 v_D≤v_1时安全容量的概率密度函数38-39
- 4.6.3 算法中断性能39
- 4.7 仿真分析39-42
- 4.8 本章小结42-44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专利成果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中辉;李晓飞;;协作通信技术[J];数据通信;2009年05期
2 张超;廖晓光;王卫东;卫国;;基于功率最优化分配的选择性协作通信模式[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廖素引;徐磊;赵燕;李桂华;卫敏;;协作通信中网络拓扑结构的最佳中继定位[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年07期
4 詹瑞;刘俊;;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J];数字通信;2013年01期
5 杜伟华;刘紫燕;;两跳中继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通信技术;2013年02期
6 范鹏;;协作通信及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快报;2013年03期
7 徐永杰;;基于不同中继策略的协作通信技术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3年04期
8 商敏红;;基于固定中继的协作通信性能分析与仿真[J];大众科技;2014年01期
9 李昌;阮秀凯;;协作通信中突发短帧信号的直接盲恢复[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4期
10 朱康辛,李珂,李建华,诸鸿文;同步协作通信的发送方时延性能比较[J];通信技术;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建中;覃团发;刘家锋;;编码协作通信中断性能与协作系数分析[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贤敬;王薇;赵丽平;郑明忠;郑宝玉;;无线移动网络的协作通信方案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吕志兴;;空时编码协作通信技术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孟祥楠;李光球;;选择合并自适应协作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秋霞;仰枫帆;;正规LDPC码协作通信与点对点通信转化及比较[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季薇;郑宝玉;江若宜;;协作通信的能量有效性和时间有效性研究[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杜杨;曹傧;刘占军;;无线网络协作MAC机制研究[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蕾;LDPC编码MIMO多中继协作通信的性能研究和QC-LDPC码的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张燕;无线多天线协作通信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Waheed ur Rehman(瑞曼);60GHz网络的协作通信和资源分配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李东武;协作通信中的分集接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翟文艳;隧道无线协作通信系统容量与性能优化[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姜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协作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卢昊;多中继协作通信的跨层设计与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赵明雄;协作通信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闯;协作通信中基于博弈论的自私节点激励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赵雄伟;协作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鑫;基于空间泊松点过程与社交网络的D2D通信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帆;5G关键技术D2D的相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孟凡梓;基于多点中继协作的动态多维协同能效优化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邹明荃;两用户多天线协作通信传输方案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赵尚卿;基于DF的认知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徐菲;非理想条件下协作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D];苏州大学;2016年
7 魏继尧;协作通信中多用户调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冯琳琳;协作通信系统中用户/中继选择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胡国龙;基于和速率的协作通信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10 仇艮祥;协作通信中的能效分析与优化[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DF协作通信网络中的链路自适应及中继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8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