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强背景光下可见光大气湍流信道建模及分集接收技术

发布时间:2017-07-05 16:24

  本文关键词:强背景光下可见光大气湍流信道建模及分集接收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大气光学 可见光通信 脉冲位置调制 信道建模 分集接收 大气湍流


【摘要】:可见光大气传输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由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强闪烁和来自日光及其他照明设备的强背景光干扰,为了克服大气湍流造成的信道衰落效应及强背景光带来的噪声干扰问题,对室外可见光通信(VLC)强背景光大气湍流信道进行了建模。在接收端采用分集接收技术,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下提高系统误码率(BER)性能。构建了在强背景光大气湍流信道模型下基于强度检测脉冲位置调制(PPM)方式的室外长距离可见光分集接收系统模型,在几十微瓦功率背景光噪声下,实现了800 Mb/s PPM信号的仿真系统传输。基于此系统分别研究对比了最大比合并(MRC)、等增益合并(EGC)、选择性合并(SC)3种分集合并方式的误码率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下,误码率性能提升最大的是MRC,其次是EGC,SC最差。以7%前向纠错码(FEC)误码门限作为参考,MRC能显著降低对LED发射功率的要求,并且随着分集支路个数的增多,分集效果越好。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通信科学与工程系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大气光学 可见光通信 脉冲位置调制 信道建模 分集接收 大气湍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7071) 国家863计划(2015AA016904)
【分类号】:TN929.1
【正文快照】: 1引言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光通信技术,它将LED照明与通信结合,将信号调制到高性能LED上进行传输。相比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VLC具有绿色环保、保密性好、无需频谱授权、不受电磁干扰以及能够提供更大的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等优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海东;胡冬梅;;微/宏混合实现复合衰落下分集系统性能分析[J];价值工程;2012年10期

2 唐海,吴健,冯志超;有限孔径接收时激光束的空间相关及分集接收技术[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3 骆正彬;;不等中值信号检波前最佳分集接收的误码性能[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6年06期

4 罗万团;方旭明;程梦;赵亚军;;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多天线分集接收方案[J];通信学报;2014年06期

5 谢俊国;;多天线智能分集接收系统的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4年07期

6 徐松毅,李文铎;瑞利衰落信道下非独立多重分集接收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2003年11期

7 李明俊;;新型空间分集接收——基带合成技术[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年01期

8 刘生延;李善农;;基于分集接收技术实现海岛远距信号接收的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年04期

9 J.L.OSTERHOLZ ,谢士杰;数字视距无线电系统的选择分集组合器设计[J];邮电技术资料;1980年02期

10 ;分集接收、路由选择[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诚训;;大容量数字微波中频同相合成成型空间分集接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2 程型清;宿淑春;;相关瑞利衰落信号分集接收性能新的分析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伟;张海林;刘增基;;利用分集接收改善Turbo乘积编码OFDM系统的性能[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锁光辉;李光球;;MRC分集接收CE-OFDM系统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晨;李光球;;威布尔信道上MRC分集接收的GH-MQAM性能[A];浙江省电子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林敏;仇洪冰;林志堂;;Rician衰落信道下MRC分集的BPSK系统性能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倪梁方;郑宝玉;;分集接收自适应BP网络多用户检测器在异步CDMA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8 宁显奇;;浅谈基站维护[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 高安全 马存兵;SDH微波传输信道的衰落及对策(下)[N];电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志华;空时分集接收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刘威鑫;无线通信系统中协同分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紫微;移动多用户通信环境下的空时分集软处理[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4 王亨友;无线通信系统用户配对算法和协同分集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周生华;分集MIMO雷达目标散射特性与检测算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睿;数字分集接收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陈铸;数字分集接收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龙柯宇;车地通信中的分集合并技术与实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付琨实;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分集接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孙东升;协同空时分集和差分检测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周健;天线选择算法研究及其在合作分集无线网络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7 李想;一种PEDS系统分集接收方法的研究及仿真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陈雪艳;OFDM通信系统中的多普勒分集接收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9 穆柏新;移动OFDM分集接收与多普勒频移估计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10 牛晓斋;基于协作分集与分集接收的双重分集系统[D];燕山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2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22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