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块节点的无线激光通信网络拓扑控制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2:33

  本文关键词:基于块节点的无线激光通信网络拓扑控制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激光通信 拓扑控制 高动态拓扑 块节点 联络时间


【摘要】:无线激光通信(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OWC)由于其带宽高、安全性好、组网灵活等优势已成为通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需求的增加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单纯的点对点OWC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网络应用的要求,需要无线激光通信网络(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OWCN)的支撑。本文首先对OWC的特点、研究意义和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阐述。对关键技术做了介绍,主要介绍了精细的光束控制技术、高效的光信号收发技术、快速精确的APT技术、大气信道对OWC的影响以及网络拓扑相关技术。这些关键技术一方面给OWC带来了优势,另一方面也成为OWC移动组网的阻碍,特别是随着节点移动速度的提高,组网的难度将更高。目前,关于节点中高速率移动情况下OWCN组网技术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支撑OWC的APT技术加大了高动态拓扑下组网的难度,且OWC节点所能携带的收发天线有限,使其最大度约束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块节点的拓扑控制算法(Block-Node Based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BNBTCA),简称BNB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多节点中高速运动网络,其目标是以较小的最大度约束形成稳定的拓扑结构,实现更高的拓扑连通度。BNB算法的实现分为两步:第一步,以节点联络时间的预测值为权值形成内部稳定性较高的块节点;第二步,把块节点当作一个特殊节点,根据量化的链路权值形成块节点之间的多连接拓扑。最终形成一个连通图。BNB算法包含了三个子算法:联络时间预测算法、块节点形成算法以及块节点间的多连接拓扑形成算法。此外,算法的仿真是基于一个较为复杂的节点移动模型——平滑随机移动(Smooth Random Mobility,SRM)模型,节点运动不存在方向和速度突变的情况,更加符合真实环境中节点移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利用BNB算法在SRM模型中仿真了平面结构的OWSN,并与最小生成树算法(MST)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BNB算法所形成的拓扑结构比MST算法有更高的网络连通性和可靠性。并通过改变网络和节点的相关参数,分析了节点最大度约束和两步拓扑更新周期分别对BNB算法的影响,结果显示,节点最大度约束越大、两步拓扑更新周期越小,网络性能越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共同表明,在节点低的最大度约束下和中高速移动时,BNB算法的拓扑稳定性和连通度优势明显,可以有效解决网络拓扑连通度分布上的不均匀问题。
【关键词】:无线激光通信 拓扑控制 高动态拓扑 块节点 联络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3
  • 缩略语对照表13-18
  • 第一章 绪论18-28
  • 1.1 概述18-19
  • 1.2 无线激光通信的特点19-22
  • 1.2.1 无线激光通信的优点19-21
  • 1.2.2 无线激光通信的缺点21-22
  • 1.3 无线激光通信的主要应用领域及研究意义22-24
  • 1.3.1 星际通信系统应用22-23
  • 1.3.2 地面商用通信系统应用23
  • 1.3.3 军事通信系统应用23-24
  • 1.4 无线激光通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24-26
  • 1.4.1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4-25
  • 1.4.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5-26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6
  • 1.6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26-28
  • 第二章 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28-46
  • 2.1 精细的光束控制技术29-31
  • 2.2 高效的光信号发射与接收技术31-36
  • 2.2.1 激光器31-33
  • 2.2.2 调制器33
  • 2.2.3 放大器33-35
  • 2.2.4 探测器35-36
  • 2.3 快速精确的APT技术36-38
  • 2.3.1 传统APT系统36-37
  • 2.3.2 全向智能光学天线技术37-38
  • 2.4 大气信道模型38-42
  • 2.4.1 大气衰减38-40
  • 2.4.2 大气湍流40
  • 2.4.3 常用的无线激光信道模型40-42
  • 2.5 网络拓扑结构42-43
  • 2.6 本章小结43-46
  • 第三章 网络拓扑形成46-56
  • 3.1 基于图论的拓扑研究方法46-49
  • 3.1.1 图论概述46-47
  • 3.1.2 典型拓扑控制算法47-49
  • 3.2 问题描述49-55
  • 3.2.1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49
  • 3.2.2 节点模型49-50
  • 3.2.3 节点运动模型50-53
  • 3.2.4 网络模型53
  • 3.2.5 拓扑设计问题53-54
  • 3.2.6 网络评价指标54-55
  • 3.3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基于块节点的拓扑形成与重构算法56-72
  • 4.1 块节点形成算法56-67
  • 4.1.1 节点ID和块ID58
  • 4.1.2 拓扑形成所需帧结构定义58-59
  • 4.1.3 冲突与环路解决方案59-60
  • 4.1.4 链路权值的计算60-64
  • 4.1.5 块节点的形成算法64-67
  • 4.2 块节点间的多连接拓扑形成算法67-69
  • 4.2.1 链路权值的计算67-68
  • 4.2.2 基于块节点的链路增补算法68-69
  • 4.3 拓扑重构69-70
  • 4.4 本章小结70-72
  • 第五章 仿真与分析72-88
  • 5.1 仿真参数设定72-74
  • 5.1.1 节点模型参数设定72
  • 5.1.2 运动模型参数设定72-73
  • 5.1.3 网络模型参数设定73-74
  • 5.2 节点运动模型的仿真与分析74-76
  • 5.2.1 速度和方向控制仿真74-75
  • 5.2.2 节点运动轨迹仿真75-76
  • 5.3 块节点形成仿真与分析76-79
  • 5.3.1 节点初始分布76
  • 5.3.2 块节点形成后的拓扑图76-78
  • 5.3.3 块节点稳定性78-79
  • 5.4 连通图仿真与分析79-86
  • 5.4.1 连通图拓扑结构80-82
  • 5.4.2 连通图拓扑稳定性82-83
  • 5.4.3 连通图的代数连通度83-85
  • 5.4.4 连通图的平均节点度85-86
  • 5.5 本章小结86-8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8-90
  • 6.1 研究总结88-89
  • 6.2 研究展望89-90
  • 参考文献90-94
  • 致谢94-96
  • 作者简介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龙生;无线激光通信技术浅析[J];现代通信;2003年11期

2 李大社,刘淑娥;远距离无线激光通信样机的研制[J];激光与红外;2005年06期

3 韩旭东;陈定安;李小娟;崔一平;;无线激光通信技术[J];电子器件;2006年02期

4 袁强;陈旭辉;王志勇;;无线激光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J];广西通信技术;2007年03期

5 吴晓生;;无线激光通信技术与应用[J];大众科技;2008年04期

6 张洪宪;沈海娟;;无线激光通信技术及相关问题探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代丰羽;;无线激光通信的发展前景探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0年06期

8 翟蓓蓓;孙运强;姚爱琴;赵晓东;;无线激光通信图像去噪技术[J];电子测试;2012年04期

9 罗亚萍;贾秀梅;;无线激光通信图像去噪处理技术[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2年10期

10 王强;无线激光通信技术与应用[J];通信世界;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大社;管绍鹏;孙文燕;;舰船无线激光通信样机的设计[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胡玮;蒋大钢;邓科;陈彦;幺周石;;无线激光通信与测距一体机的测距精度分析[A];2008年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君洪;杨小丽;;无线激光通信几种调制方式比较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母一宁;太荣剑;李平;于萧;姜会林;;无线激光通信中多进制脉冲间隔调制及实验[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继文 编译;无线激光通信电路[N];电子报;2010年

2 记者 李泳沩;“最后一公里”的优选方案[N];吉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涛;无线激光通信中ATP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移动式无线激光通信基台结构与装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继鹏;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解码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徐明;无线激光通信数据收发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丁涛;基于块节点的无线激光通信网络拓扑控制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崔殿栋;无线激光通信中偏振调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晶南;红外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国军;无线激光通信信号接收与处理模块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严彩萍;无线激光通信中调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9 赵博文;视频无线激光通信实验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高卿;近地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电学部分的研究及实验[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1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41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c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