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雷达电磁兼容的可视化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舰载雷达电磁兼容的可视化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舰载雷达 电磁兼容 方向图 耦合度 FEKO 可视化
【摘要】:在现代社会,由于交通运输,国防军事等多方面的需求,船舶行业飞速发展,舰船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所以要求其功能也愈发复杂。在现代化的军舰上,各式各样的舰载雷达层出不穷,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使之成为了电磁兼容研究的热点。舰载雷达要完成通讯、导航、探测等功能,众多雷达同时工作导致了舰船的电磁环境越来越恶劣,为了解决舰载雷达的电磁兼容问题,对舰载雷达发射天线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成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电磁场计算的理论基础和远、近场的划分原则两个方面,对舰船电磁环境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耦合度、电磁近场强度以及方向图畸变三个参量对于舰载雷达天线影响,通过比较天线不同的工作频率,得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最后确定了影响雷达天线布局的几个重要因素:频率、耦合度、方向图和远、近场强度。要保证仿真所得舰船上电磁环境贴合实际,必须精确构造舰船电磁模型,而细小金属结构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了提高效率需要简化舰船几何模型。本文使用专业的电磁计算软件FEKO建立全尺寸的舰船模型并仿真舰船电磁环境,分析舰载雷达的电磁兼容性,包括舰载短波天线的电磁特性、舰船上表面电流以及敏感区域场强变化特点等,并最终给出场强、方向图等可视化数据。本文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得到了舰载雷达短波天线在不同位置、不同频率、不同舰距的各种可视化数据,通过对可视化数据的比较,得出了相关的规律和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舰载雷达天线的优化布局和舰船电磁安全性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舰载雷达 电磁兼容 方向图 耦合度 FEKO 可视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03;TN959.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1.1 舰载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及其特点11
- 1.1.2 舰船的电磁环境及其影响11-12
- 1.2 研究现状12-14
- 1.3 可视化技术14-15
- 1.4 本文结构安排15-17
- 第2章 舰载雷达天线电磁兼容特性分析17-29
- 2.1 电磁兼容研究的理论基础17-22
- 2.1.1 电磁场的近场划分原则17-18
- 2.1.2 电磁场的近场特性18-20
- 2.1.3 电磁场积分方程的求解方法20-22
- 2.2 舰载雷达电磁环境的特点22-27
- 2.2.1 舰载天线方向图分析23-25
- 2.2.2 舰载天线间耦合度分析25-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可视化载体模型的构建29-35
- 3.1 FEKO简介29-31
- 3.1.1 概述29-30
- 3.1.2 FEKO模块30-31
- 3.2 船体结构的建立31-32
- 3.3 上层建筑的构造32-33
- 3.4 电磁网格的创建33-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单舰雷达天线可视化分析35-47
- 4.1 舰载短波天线的电磁特性分析35-45
- 4.1.1 发射天线工作频率对辐射场强的影响35-36
- 4.1.2 不同位置单根发射天线可视化分析36-44
- 4.1.3 多天线电磁特性的可视化分析44-45
- 4.2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多舰雷达天线可视化分析47-67
- 5.1 多舰系统短波天线的电磁特性可视化分析47-65
- 5.1.1 横队系统电磁特性可视化分析47-58
- 5.1.2 三角编队系统电磁特性可视化分析58-65
- 5.2 本章小结65-67
- 总结与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详细摘要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万幸;;舰载雷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雷达;2007年09期
2 尚绍华;蒋琪;;濒海作业舰载雷达系统的设计和优化[J];飞航导弹;2010年01期
3 叶文亮,杨华明;计算机在舰载雷达系统中应用分析[J];雷达与对抗;1994年03期
4 丁兰,陈劭;系统统一触发技术在舰载雷达系统中的应用[J];雷达与对抗;1999年02期
5 施兆昌;舰载雷达结构设计误区解析[J];电子机械工程;2000年05期
6 胡爱明;舰载雷达中的舰速补偿[J];现代电子;2000年02期
7 吴洪才,刘长海,孙梅,施兆昌;舰载雷达系统现代结构设计方法应用[J];雷达与对抗;2002年04期
8 潘爽;王列;;舰载雷达综合保障设想[J];现代雷达;2007年05期
9 杨庆鑫;吕向阳;;某型舰载雷达方位数据传递链路误差分析[J];雷达与对抗;2009年01期
10 丁国胜;陈栋;;舰载雷达一体化综合保障模式探讨[J];信息化研究;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文虎;徐红华;许炎义;;舰载雷达舰员级维修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A];201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2 牛乾;甘春标;杨世锡;;随机不确定风载作用下舰载雷达天线方位轴弯扭耦合动力学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特约通讯员 姜毅邋赵东 本报特约记者 蔡年迟;让“千里眼”更犀利[N];解放军报;2007年
2 郭长博邋王毅 本报特约通讯员 方立华;“小字辈”挑战专家之后[N];解放军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万海;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刘冬利;舰载雷达探测精度标定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康润;舰载雷达通信一体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明新;舰载雷达电磁兼容的可视化分析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3 陈军;舰载雷达自动测试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永胜;某舰载雷达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宋博;Mak-VRforces环境下评价系统架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张菊;含有齿隙和摩擦的舰载雷达稳定平台动力学建模及控制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关旭鹏;分布式舰载雷达目标跟踪和数据融合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7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4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