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Relay组网中Relay节点选择算法研究与组网平台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7-07-18 16:05

  本文关键词:Relay组网中Relay节点选择算法研究与组网平台的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低功耗 Relay节点 休眠 覆盖能耗 切换机制


【摘要】:随着物理世界对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大,物联网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适用于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也越来越趋向于大规模、高密度部署,即要求支持更多用户节点和更大覆盖范围。在低频段低功耗无线局域网中,为了实现大规模用户节点部署和大范围覆盖,采用了基于Relay的多跳组网模式。该组网模式将大规模节点分别归属于不同的Relay节点管理,在每个Relay内部使用不同的信道来减少节点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Relay节点转发机制将一次长距离传输改成两次短距离传输,降低各节点的发射功率。但是,由于很多节点之间数据的交互是周期性进行的,同时开启大量Relay节点可能会导致很多Relay节点频繁地处于空闲状态,而节点在处于空闲状态也要消耗相当大的能量,这势必造成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针对能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覆盖控制的Relay节点选择算法。首先以节点部署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粗选和精选确定备选的Relay节点组;然后搭建仿真模型,通过Matlab仿真,综合比较了每组Relay节点的覆盖率、休眠率和覆盖能耗,确定最终开启的Relay节点的位置和数量。通过此算法,可以有效地调节Relay节点的数量,在满足一定覆盖要求前提下,减少开启的Relay节点个数,让一部分Relay节点进入休眠状态,从而降低能耗。为了验证多跳组网的性能,我们搭建了基于Linux的演示验证平台,设计了节点的自适应性切换机制:节点可根据当前的链路质量,在直联模式(直接与接入点关联)和Relay组网模式下自适应性切换,从吞吐量、时延和丢包率三个方面验证了自适应性切换机制的优势。另外,在符合验证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在平台中采用了虚拟用户、虚拟小区来模拟大规模节点,降低了平台的搭建成本。
【关键词】:低功耗 Relay节点 休眠 覆盖能耗 切换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TP391.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2
  • 缩略语对照表12-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15
  • 1.2 物联网的研究现状15-19
  • 1.2.1 物联网的概念15-17
  • 1.2.2 物联网的研究现状17-19
  • 1.3 物联网的无线接入技术19-21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21-22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22-25
  • 第二章 基于Relay的组网技术25-35
  • 2.1 组网场景问题分析25-28
  • 2.1.2 超长传输距离导致能耗增大25-26
  • 2.1.3 用户密集型部署带来的挑战26-28
  • 2.2 基于Relay的组网方案28-33
  • 2.2.2 Relay功能实体30-31
  • 2.2.3 Relay组网的优势及举例31-33
  • 2.3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基于覆盖控制的Relay节点选择算法35-59
  • 3.1 无线传感网络覆盖控制问题的提出35-36
  • 3.2 基于覆盖控制节点选择研究现状36-37
  • 3.3 覆盖性能指标37-39
  • 3.4 覆盖模型的建立39-42
  • 3.5 基于覆盖控制的Relay节点选择算法42-48
  • 3.6 基于覆盖控制的Relay节点选择算法仿真分析48-57
  • 3.6.1 仿真参数设定48
  • 3.6.2 仿真结果与分析48-52
  • 3.6.3 算法的详细实现举例52-57
  • 3.7 本章小结57-59
  • 第四章 基于Relay组网方案的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59-77
  • 4.1 平台的基本架构59-64
  • 4.1.1 平台的具体环境介绍59-60
  • 4.1.2 平台的拓扑以及具体构成60-64
  • 4.2 平台方案的具体实现64-67
  • 4.2.1 协议的一致性分析64-65
  • 4.2.2 虚拟节点的设计65-66
  • 4.2.3 时延和吞吐量的测量66-67
  • 4.3 节点的自适应性切换机制的实现67-76
  • 4.3.1 几类节点的平台演示67-69
  • 4.3.2 节点的自适应性切换机制69-74
  • 4.3.3 Relay组网性能的验证74-76
  • 4.4 本章小结76-77
  • 第五章 全文总结77-79
  • 5.1 全文总结77
  • 5.2 研究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1
  • 致谢81-83
  • 作者简介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INTRODUCTION TO THE JOURNAL[J];陕西电力;2012年07期

2 XIE Gang;LIU YuanAn;GAO JinChun;LI XingZheng;;Sort-based relay selection algorithm for decode-and-forward relay system[J];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2013年02期

3 Dingcheng Yang;Lin Xiao;Jisheng Xu;Wengang Li;;Joint power control and relay selection scheme for cognitive two-way relay networks[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13年04期

4 ;Linear beamformer schemes with simple relay selection in MIMO relay networks[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8年04期

5 ;On the MAC-BC duality of multiuser non-regenerative MIMO relay systems[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1年01期

6 ;Peroformance analysis of decode-and-forward MIMO relay channels with OSTBCs[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1年01期

7 MIKKO Valkama;;Optimal energy-efficient scheme for two-way relay channel using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1年06期

8 ;Achievable rate for three-node discrete memoryless relay channel with generalized feedbacks[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2年02期

9 ZHANG ChenSi;GE JianHua;LI Jing;ZHU Bin;SHI XiaoYe;;Traffic-knowledge-based relay selection for asymmetric two-way AF relaying networks[J];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2013年04期

10 ;Transmission scheme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decode-and-forward MIMO two-way relay system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Study on Relay Electric Endurance Test System Based on Remote Control[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2 ;A Relay Feedback Based Autotuning PID Controll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ulp Consistency Control[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Niu Wangqiang;Wang Jianhua;Chu Jianxin;Gu Wei;;Maximum Load Power Analysis in 3-coil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Research on Handoff Model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Qiwei Han;Junwei Nie;Pengpeng Li;Feixue Wang;;Algorithm Weights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Inter-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rray Antennas based 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7 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瓦德(Jawad Muhammad);基于协作中继LTE-A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Muhammad Usman;[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邹丰光;Relay组网中Relay节点选择算法研究与组网平台的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奕杰;LTE-A网络中Relay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芳;多跳relay路径选择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Idris Khan;[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8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58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8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