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变隐式差分方向方法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在无线信道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交变隐式差分方向方法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在无线信道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信道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基于交变隐式差分方向方法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ADI-FDTD)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无线通信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可用的频谱资源却越来越少,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信道作为通信的媒介,对通信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时域方法对无线信道进行了电磁分析。在无线信道分析中,通过引入基于交变隐式差分方向方法的时域有限差分法(ADI-FDTD)分析室内无线信道的问题,有效的克服了稳定性条件的限制,提高了计算效率,并进一步用于分析室内环境因素对信道特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将FDTD方法用于无线信道的建模,由于其稳定性条件的限制,当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很小时,会导致计算时间的大幅度增加,这是其面对的最大问题。引入的ADI-FDTD方法,可以摆脱稳定性条件的限制,具有无条件的稳定性,时间步长可以选取的比较大,从而大大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分别采用FDTD方法与ADI-FDTD方法对视距模型进行仿真,将获得结果与文献进行对比,证明了所使用两种方法的正确性;针对热门的超宽带(UWB)信号,本文进一步采用FDTD方法和ADI-FDTD方法对其在典型的室内模型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两者结果再次证明了ADI-FDTD方法在无线信道仿真中的可行性。通过对算例的分析,可以看到ADI-FDTD方法时间步长可以增大,计算时间减少,计算效率相对传统的FDTD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上述的数值建模后,运用时域后处理算法对室内UWB无线信道进行分析,不仅提取了其信道的冲激响应,还得到了与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密切相关的参数。最后分析了室内环境下电磁参数、隔墙厚度等对无线电波传输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无线信道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基于交变隐式差分方向方法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ADI-FDT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研究背景7-9
- 1.2 无线信道概述9-10
- 1.3 无线信道研究方法概述10-11
- 1.4 论文内容安排11-12
- 第二章 无线信道的相关理论及电磁仿真方法12-21
- 2.1 无线信道相关理论12-17
- 2.2 无线信道模型及电磁仿真方法17-20
- 2.2.1 无线信道模型17-18
- 2.2.2 无线信道的电磁仿真方法18-20
- 2.3 本章小结20-21
- 第三章 ADI-FDTD方法在UWB信道仿真中的应用21-52
- 3.1 UWB信号介绍21-24
- 3.1.1 UWB无线通信技术特点21-23
- 3.1.2 UWB信道模型23-24
- 3.2 时域有限差分法24-37
- 3.2.1 FDTD方法基本原理24-29
- 3.2.2 解的稳定性条件29-31
- 3.2.3 FDTD方法的应用31-37
- 3.3 基于交变隐式差分方向方法的时域有限差分法37-51
- 3.3.1 ADI-FDTD方法基本原理37-44
- 3.3.2 ADI-FDTD方法的稳定性分析44-45
- 3.3.3 基于ADI-FDTD方法的仿真45-51
- 3.4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环境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影响52-71
- 4.1 UWB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参数与分析52-59
- 4.1.1 CLEAN算法52-54
- 4.1.2 UWB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参数分析54-59
- 4.2 介电常数与电导率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影响59-67
- 4.2.1 介电常数的影响60-64
- 4.2.2 电导率的影响64-67
- 4.3 隔墙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影响67-70
- 4.4 本章小结70-7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红;李庆武;;高阶旋转体时域有限差分法[J];计算机仿真;2008年05期
2 王长清;祝西里;;时域有限差分法的收敛性[J];微波学报;1992年03期
3 刘胜;张玉廷;于大泳;刘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舰载活动设备电磁场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李继军;;金属透镜的色散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2年12期
5 喻志远;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中源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刘国高;;时域有限差分法的一种新角点条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赵瑾,徐善驾,吴先良;一种高阶辛时域有限差分法的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8 柴焱杰;孙继银;孙东阳;胡寅;;平面波在时域有限差分法中的引入方法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陈伶璐;周海京;李瀚宇;傅海军;廖成;;并行时域有限差分法网格自动剖分技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周晓军,喻志远,林为干;时域有限差分法及在光电子学中的应用(一)[J];半导体光电;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永;赵德双;赵长青;;空间步进时域有限差分法[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2 刘翠红;刘晓红;王建永;;空间步进波动方程时域有限差分法[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李永明;俞集辉;谭邦定;;一种提高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精度的新算法[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剑;黎淑兰;刘元安;;交变方向隐式时域有限差分法在三维柱坐标下的实现及应用[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振福;曾新吾;;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空气中强声波的非线性传播[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郑阳明;褚庆昕;;多时间步长时域有限差分法[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郑阳明;褚庆昕;;处理曲面导体边界的共形时域有限差分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余硕军;郭爱煌;;时域有限差分法中减少入射能量泄漏方法的分析[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荧;毛钧杰;;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二维周期阵电磁特性[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10 冯英;褚庆昕;;多媒质区域介质子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林年;时域有限差分法中的不均匀性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伟良;时域有限差分法关键问题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3 焦超群;细薄结构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在电磁屏蔽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4 丁伟;时域有限差分法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U,
本文编号:571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7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