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宽带直解接收机及其校准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3:14

  本文关键词:宽带直解接收机及其校准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宽带直解接收机 零中频 I/Q不平衡校正 FPGA 数据采集系统


【摘要】:频谱分析仪是微波射频领域最基础、最常用的测量仪器之一。随着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频谱分析仪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频谱分析仪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频谱分析仪为应用背景,完成了宽带直解接收机的研制,并对其主要性能指标做测量。相比于超外差、数字中频方案,零中频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镜频干扰等优点,且由测量结果可知,该方案具有更好的线性特性。但由模拟器件构成的宽带直解接收机不可避免地存在I/Q信号幅度、相位不平衡以及直流偏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接收机系统性能的提高。本文详细分析了直流偏移以及I/Q不平衡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并根据理想I/Q信号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三种I/Q不平衡校准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是以不平衡特性与频率无关为前提,因此只能应用于窄带接收机系统。而在宽带接收机系统中,I/Q不平衡特性与频率有关,本文提出了针对宽带接收机系统的I/Q不平衡校准方法,在所提出的校准方法中,首先通过一系列测试信号获得不同频点上的校准系数,其次对所获得的校准系数做插值运算,并将插值结果作为整个频带内的校准系数。校准结果表明经过不平衡校正之后,镜像抑制比普遍提高30dBc,验证了该校准方法的有效性。另外,本文完成了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本文的I/Q不平衡数字补偿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宽带直解接收机 零中频 I/Q不平衡校正 FPGA 数据采集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51;TM935.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频谱分析仪的发展历程及现状9-12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12-13
  • 第二章 宽带接收机基本理论13-23
  • 2.1 接收机方案13-17
  • 2.1.1 超外差式接收机13-15
  • 2.1.2 数字中频方案15-16
  • 2.1.3 零中频方案16-17
  • 2.2 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17-21
  • 2.2.1 动态范围17
  • 2.2.2 噪声系数17
  • 2.2.3 1dB压缩点17-18
  • 2.2.4 三阶截断点18-20
  • 2.2.5 相位噪声20-21
  • 2.3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I/Q不平衡及其校准方法基本理论23-37
  • 3.1 I/Q不平衡特性分析23-27
  • 3.2 I/Q不平衡校准方法27-35
  • 3.2.1 校准方法一27-30
  • 3.2.2 校准方法二30-33
  • 3.2.3 校准方法三33-35
  • 3.3 本章小结35-37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37-47
  • 4.1 宽带直解接收机结构设计与实现37-39
  • 4.2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39-45
  • 4.2.1 采样数据整理模块41
  • 4.2.2 USB数据传输模块41-42
  • 4.2.3 乒乓操作模块42-43
  • 4.2.4 SDRAM读写控制模块43-45
  • 4.3 本章小结45-47
  • 第五章 宽带直解接收机测试47-55
  • 5.1 接收机指标测量47-54
  • 5.1.1 1dB压缩点测量47-49
  • 5.1.2 底噪测量49-50
  • 5.1.3 三阶截断点测量50
  • 5.1.4 本振滤波器测量50-52
  • 5.1.5 本振相位噪声测量52-54
  • 5.2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宽带直解接收机I/Q不平衡校准实现55-65
  • 6.1 宽带直解接收机I/Q不平衡校准实现55-59
  • 6.2 宽带接收机I/Q不平衡校准结果分析59-63
  • 6.2.1 最邻近点插值结果分析60-62
  • 6.2.2 多种插值算法结果对比分析62-63
  • 6.3 本章小结63-65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7.1 总结65
  • 7.2 展望65-67
  • 致谢67-69
  • 参考文献69-71
  • 作者简介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俊烈;;电子战系统的接收机和接收机技术[J];火控雷达技术;1987年02期

2 U.M.S.MURTHY;V.M.ARO;季金龙;;通过分析揭示电子战接收机中的薄弱环节[J];电子对抗技术;1990年Z1期

3 王继堂;;第二代布喇格器件接收机[J];电子对抗技术;1986年Z2期

4 曾维贵;蔡天一;刘明刚;;基于FPGA的单脉冲雷达接收机幅相不平衡校正[J];仪表技术;2013年01期

5 王忠;黄跃;林君;吕国印;冯晓兰;;高速、大动态范围瞬变电磁接收机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04期

6 姚尚绩;张洪哲;郑继禹;;超宽带能量检测接收机的设计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12期

7 孙东志,,韦其宁,张力余;高动态高码率解扩接收机的设计[J];遥测遥控;1996年06期

8 D.F.Horwood;P.S.Angello;丛秀荣;;MSK和OKQPSK体制的实验评价[J];遥测技术;1980年03期

9 吴启晖,赵春明,高瞻;码片均衡多径干扰抵消联合接收机[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赵烨;王艳丽;杨建华;;关于IR-UWB接收机技术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凤国;岳光荣;李少谦;;基于去噪声的TR-UWB接收机[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牟飞燕;鲍景富;;接收机阻抗失配情况下的噪声系数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长英;刘人杰;杜龙安;;交叠变换域自适应扩频接收机的研究[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巧玲;蒋雨轩;王铁峰;;关于数字化接收机的设计方案[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汪雪松;寇艳红;;基于DSP+FPGA的GNSS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平台[A];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科;空间光通信系统中量子接收机的设计与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李娟;应用于短距离器件的带片上自校准技术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3 蔡凡;卫星定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4 尹勇;基于IR-UWB安全通信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王尔申;GPS接收机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彭浩;基于六端口技术的直接变频接收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宋洪涛;GPS接收机抗干扰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尤明厚;MIMO接收机技术与编码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陈长英;新型扩频接收机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张成;应用于2G/3G移动通信的数字辅助单通道多模接收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鹿勇;便携式探空仪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吕伟;Ka波段小型化接收机设备的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祥杰;AIS接收机射频前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张立哲;无人机机载接收机小型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毕爽君;可重构的直接射频采样接收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肖龙;六端口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浩;X/Ku波段收发前端关键电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邱于保;太赫兹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王振光;数字跟踪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姜剑鸣;WSN低速基带接收机电路的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4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74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8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