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喷泉码的卫星通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2:05

  本文关键词:基于喷泉码的卫星通信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喷泉码 LT码 Raptor码 跨层译码算法 SR-HARQ 可靠性 时延


【摘要】:卫星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卫星通信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如路径损耗大、传播时延长。传统的通信机制如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和自动反馈重传(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无法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和低时延性的需求。喷泉码最初应用于地面多媒体广播通信中,首先,它会采用有力的的检错技术来保证只接收正确的数据包,其次,在其传输过程中不需要提供反馈重传,所以喷泉码可以在保证可靠通信的同时,降低接收端的接收时延,因此,喷泉码在卫星通信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不过,将喷泉码应用于卫星通信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完成的工作及贡献有如下两方面:1)卫星通信中会出现较多的误包,而目前主流的译码算法,如置信传播算法(Belief Propagation, BP),会浪费大量的误包。Log-BP算法虽然不会丢弃误包,但又有计算量大、不易移植的缺点,所以应用很少。针对BP等算法浪费误包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类新型跨层译码算法,该算法在应用层采用主流的译码算法,如BP算法、Inactivation算法,在物理层引入Mining Decoding来处理误包,在Mining Decoding中,我们首先对误包进行解耦和合并,进而借助物理层本身的的前向纠错码进行数据恢复,所以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而该算法最大的优点则是以有限的计算代价,显著提高了译码的鲁棒性,既减少了对数据包的浪费,也降低了接收端的接收时延。2)喷泉码需要一定的冗余才能完成译码,而且其冗余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在某些条件下(如信道太好或者太差时),喷泉码可能无法降低接收时延。为此,本文研究了喷泉码相对于传统技术的时延优势区间,即研究了在哪些条件下(如轨道高度、数据速率、数据体量、信道质量、译码能力等),喷泉码会取得更小的接收时延。这里,本文选择目前主流的SR-HARQ(Selective-repeat Hybrid ARQ)作为对比基准,首先,本文提出了“相对时延”的指标,用以描述反馈对发送端造成的发送能力上的浪费,进而本文通过大量端对端的仿真,确立了在上述各种条件下,喷泉码相对于SR-HARQ的时延优势区间,从而为协议设计者在喷泉码与SR-HARQ之间的权衡调度提供良好的参考。本文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方面增强了喷泉码在无线信道中的译码鲁棒性,另一方面推动了喷泉码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使得卫星通信在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和低时延性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关键词】:喷泉码 LT码 Raptor码 跨层译码算法 SR-HARQ 可靠性 时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缩略词表13-14
  • 第1章 绪论14-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0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0-24
  • 1.3.1 本论文的贡献20-21
  • 1.3.2 本论文的结构21-24
  • 第2章 喷泉码的基本概念及编译码算法24-44
  • 2.1 引言24
  • 2.2 LT码简介24-31
  • 2.2.1 LT码的编码算法25-27
  • 2.2.2 LT码的译码算法27-29
  • 2.2.3 LT码的性能仿真29-31
  • 2.3 Raptor码简介31-42
  • 2.3.1 Raptor码的编码算法32-33
  • 2.3.2 Raptor码的译码算法33-36
  • 2.3.3 Raptor码的性能仿真36-42
  • 2.4 本章小结42-44
  • 第3章 喷泉码的新型跨层译码算法44-62
  • 3.1 引言44
  • 3.2 基于弱解耦的新型跨层译码算法44-50
  • 3.2.1 跨层译码算法流程44-45
  • 3.2.2 弱解耦及数据恢复45-47
  • 3.2.3 数值仿真结果及讨论47-50
  • 3.3 基于强解耦的新型跨层译码算法50-59
  • 3.3.1 强解耦及数据恢复50-52
  • 3.3.2 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52
  • 3.3.3 数值仿真结果及讨论52-59
  • 3.4 本章小结59-62
  • 第4章 喷泉码在卫星通信中的时延优势区间62-78
  • 4.1 引言62
  • 4.2 SR-HARQ的时延效率及其影响因素62-69
  • 4.2.1 传输模型及机制62-63
  • 4.2.2 接收时延的计算63-65
  • 4.2.3 仿真结果及讨论65-68
  • 4.2.4 小结68-69
  • 4.3 喷泉码的传输机制及时延优势区间69-76
  • 4.3.1 基于喷泉码的传输机制69-70
  • 4.3.2 喷泉码的时延优势区间70-75
  • 4.3.3 小结75-76
  • 4.4 本章小结76-78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78-80
  • 5.1 本文总结78-79
  • 5.2 下一步工作安排79-80
  • 参考文献80-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84-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项目经历86-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倩;曾小清;张树京;;一种适用于二进制循环不等保护码的译码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7年S1期

2 张长帅;宋黎定;刘泳;;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快速收敛译码算法研究[J];遥测遥控;2007年03期

3 李颖;魏急波;张炜;;球形译码算法中不均匀半径分配方案及性能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李小文;彭德义;谭兵;王振宇;;长期演进系统中一种低复杂度球形译码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年03期

5 毛新宇;程宇新;项海格;;混合的深度优先及宽度优先球形译码算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张立军;刘明华;卢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加权大数逻辑译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周曼;林云;;一种基于统计裁剪的球形译码算法[J];广东通信技术;2013年05期

8 李颖;王欣;魏急波;;一种复数球形译码算法的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10期

9 张培;;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及其译码算法实现[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章敏;唐宁;廖圣鹏;;Turbo CPM系统Log-MAP译码算法优化[J];电子设计工程;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海勇;毕光国;;联合检测的均衡译码算法[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海涛;程型清;李道本;;低复杂度复球译码检测算法[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梁栋;李冬霞;;一种改进的Turbo码Log-MAP译码算法[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颖;岳殿武;;几何Goppa码的译码[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朝霞;王大勇;;一种高速并行的Turbo码译码算法[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童胜;王鹏;王单;王新梅;;LDPC码量化和积译码的高效实现[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卢而辉;赖信q;谢德望;李肇严;;可运用于线性区块码之新式软式判定译码算法[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8 路成业;孙蓉;王新梅;;Turbo码几种译码算法中的量化分析[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朱敏;孟庆民;高西奇;;球形译码在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刘钊;李会勇;何子述;刘本永;;VBLAST的一种新的非线性译码算法[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伟;多元LDPC码:设计、构造与译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崔俊云;LDPC码的构造及其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黄海艺;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改进译码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罗天放;通信系统中的Turbo码及Turbo均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王单;LDPC码编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陈晓刚;现代编码的性能分析与简化译码算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刘原华;LDPC码的代数构造及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胡树楷;LDPC码构造及低复杂度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徐朝军;RS码译码算法及其实现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赵传钢;LDPC码及迭代接收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照;基于因子图与FPGA的LDPC码概率译码算法研究及实现[D];暨南大学;2015年

2 吴海东;LDPC码编译码算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廖鑫;LDPC码低复杂度置信传播译码算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继来;LDPC码编译码及码辅助的载波同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宋雷;极化码SC译码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韩明;低复杂度的TPC译码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孔宪章;LDPC编译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贺巍;卫星自适应LDPC码优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熊有志;干扰信道下分组检测和译码方法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张功岑;基于FPGA的LTE-A系统中的Turbo编译码算法的并行化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3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83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