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anSAR海冰图像的冰水解译
本文关键词:基于ScanSAR海冰图像的冰水解译
更多相关文章: 入射角效应 ScanSAR 马尔可夫随机场 支持向量机 海冰
【摘要】:海冰解译是海冰监测和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海冰监测和预报的重要工具。为了在一次扫描过程中,采集到更大范围的地物信息,目前,很多SAR系统都采用了ScanSAR (Scannin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这种工作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雷达系统扫描宽度能够达到100km以上,采集到的海冰图像存在较大的入射角变化。为了减弱入射角变化对海冰解译的影响,有必要在对ScanS AR海冰图像进行解译之前,进行入射角校正,然后再对校正后的海冰图像进行解译。基于前人对入射角校正方法的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按类校正方法。文中用于测试的海冰SAR数据集是采集自渤海海域的ENVISAT ASAR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为了实现按类校正,首先沿距离向将原始图像分割成若干个图像块,实现基于块的初始非监督分类。利用分类图像构建各海冰类的掩膜图像,针对特定的海冰类用本文提出的局部线性映射(Locally Linear Mapping, LLM)方法实现按类校正。由于方位带上后向散射值分布是离散和非线性的,LLM方法先对每个方位带上特定的目标类的后向散射值进行数值排序,然后把排序后的数值近似平均的划分为N子集以保证各子集内后向散射值的分布是局部线性的,由此实现方位带与参考带间的局部线性映射。实验表明,LLM校正后的ScanSAR图像呈现出更详细的纹理,且雷达数据中自然信号的变化被保留,这证明与类HIST技术相比,LLM更有益于海冰SAR数据的入射角校正。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参考带的确定方法以及方位带宽度与后向散射值的平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将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Markov Random Field, MRF)的空间语境信息引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 VM)分类器中,提出MRF-SVM分类系统。本系统首先将SAR海冰图像区域化,然后利用双阈值准则判别边缘强弱,最后针对模糊边缘区域改进基于MRF的空间语境模型,修正SVM原始问题中的偏差因子,从而优化最优分类超平面。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ScanSAR海冰图像的解译精度。
【关键词】:入射角效应 ScanSAR 马尔可夫随机场 支持向量机 海冰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57.5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5-18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2
- 1.2.1 入射角规格化研究现状18-20
- 1.2.2 SAR图像解译研究现状20-22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22-24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2-24
- 1.3.2 论文的主要安排24
- 1.4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SAR相关理论25-39
- 2.1 SAR基础知识25-27
- 2.2 入射角27-29
- 2.3 ScanSAR基础知识29-36
- 2.3.1 ScanSAR成像原理29-32
- 2.3.2 常用的ScanSAR系统32-36
- 2.4 海冰的雷达后向散射及其依赖性36-37
- 2.5 CIS冰况图37-38
- 2.6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入射角校正方法39-49
- 3.1 研究区域和数据39-41
- 3.1.1 研究区域39-40
- 3.1.2 实验数据40-41
- 3.2 数据预处理41-43
- 3.2.1 SAR图像定标41-42
- 3.2.2 斑点去噪42-43
- 3.3 类HIST规格化方法43-44
- 3.4 LLM校正方法44-48
- 3.4.1 基于块的分类44-45
- 3.4.2 基于局部线性映射的入射角校正45-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结合MRF和SVM的SAR海冰图像分类49-59
- 4.1 MAP-MRF模型49-50
- 4.2 支持向量机50-53
- 4.3 MRF-SVM冰水分类系统53-57
- 4.3.1 区域化处理53-54
- 4.3.2 特征向量的提取54
- 4.3.3 MRF-SVM分类54-56
- 4.3.4 基于RAG的边缘语境模型56
- 4.3.5 双阈值准则56-57
- 4.4 系统流程57-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59-70
- 5.1 入射角校正结果与分析59-64
- 5.1.1 基于块的分类结果与分析59-60
- 5.1.2 入射角校正结果与分析60-62
- 5.1.3 方位带宽度的选择62-64
- 5.1.4 不同SAR图像校正结果的相互比较64
- 5.2 ScanSAR海冰图像冰水解译结果与分析64-68
- 5.3 本章小结68-7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0-72
- 6.1 工作总结70-71
- 6.2 研究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德;;测量海冰厚度新技术[J];科技信息;1987年09期
2 郭凤莲,赵仁宇,王维滨;无源微波遥感技术在海冰测厚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学报;2000年02期
3 龚家龙;;海冰卫星实况图像开始电视试播[J];遥感信息;1988年02期
4 蒋维东;作为随机振动的海冰变化模型[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Z1期
5 郑新江;赵长海;;卫星遥感技术在海冰减灾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1991年03期
6 刘锡安,谭世祥;辽东湾海冰样区数学模型的建立[J];仪器仪表学报;1990年04期
7 金亚秋,张俊荣,赵仁宇;海冰微波辐射的数值模式和遥感实验测量[J];环境遥感;1992年01期
8 郑新江,邱康睦,陆风;定量计算渤海海冰参数的遥感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9 ;北冰洋海冰面积可能创最小纪录9月中到下旬会缩到最小值[J];科技传播;2012年16期
10 黄润恒;刘清革;;从卫星遥感图象序列计算辽东湾海冰运动速度矢量[J];遥感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郑杨;海冰预警:科技大显身手[N];经济日报;2010年
5 海贝;走近海冰[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谢盼 张博;河北:海冰融化影响水产养殖[N];中国气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樊婷婷;近30年来南极海冰增长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钟文理;波弗特流涡系统下的加拿大海盆中上层海洋多年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郝光华;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与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慧慧;超声波冰密度检测方法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牛璐;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及冻雨的年代际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王传印;CICE5.0北极冰面融池覆盖率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植鹏;基于模糊决策树的HJ-1影像海冰分类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7 邵珠德;南极春夏季海冰变化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孔爱婷;南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及信息系统构建[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左正道;1979-2012年北极海冰运动特征及其对气旋活动的响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胡迎迎;结合投影变换和相位相关的海冰运动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83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8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