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受限空间环境无线信道理论建模与仿真方法

发布时间:2017-07-28 17:18

  本文关键词:受限空间环境无线信道理论建模与仿真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环境 传播图理论 转移概率 信道建模 天线相关性 容量


【摘要】:无线自由波是隧道环境中无线通信采用的重要方式,研究隧道环境中的无线信道对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非视距隧道环境的特点,在传统传播图理论基础上引入了射点集合的划分算法和集合间转移概率的概念,来细化散射点到散射点间的传递函数。通过传播路线上相邻两个点集合间转移概率之积来调整概率路线的传递函数的方法来提高隧道信道建模精度。在本文提出的方案中,首先根据实际隧道尺寸构建几何模型,提出了划分面的算法,将隧道几何模型划分成M个散射点集合。那么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是的各个路线传递函数之和,最大反射次数为N,其中共有MN条传播路线。通过引入点集合间的转移概率以及定义转移概率的计算方法,求得各点集合间的转移概率。根据传播图理论分析散射点集合间子传递函数,每条传播路线的传递函数为相邻点集合间转移概率之积乘以相邻点集合间子传递函数之积,最后将所有路线的传递函数之和做傅里叶逆变换,即可获取时域信道冲激相应(CIR,Channel Impulse Response)。接下来介绍了宽带无线信道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在不同频点、不同位置150MHz带宽下的隧道环境实测功率时延谱(PDP, Power Delay Profile).并采用修正理论仿真了该环境下的无线信道。对比相同隧道环境下的实际测量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两者趋势一致,数值相差在容许的-10dB范围内,验证了所提理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隧道环境下的多天线相关性、离开角(AOD, Angle of Departure)、到达角(AOA, Angle of Arrival)、信道容量的变化。发现发射端AOD角度扩展较小,天线相关性波动较缓,接收端AOA角度扩展较大,天线相关性波动较剧烈。在收发位置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隧道信道容量也逐渐增大,但是与瑞利信道容量差距逐渐增大,这可归因于隧道环境下密集的反射导致较高的天线相关性和信道矩阵的退化。另一场景下,随着隧道弯曲角度的变化,隧道环境由非视距逐渐趋近于视距环境,可以发现转移概率矩阵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相同部分点集合间转移概率稳定在比较高的数值,不同部分点集合间转移概率逐渐降低。CIR峰值抽头在时延上符合几何原理,天线相关性的波动越来越剧烈,角度扩展逐渐变大,信道容量逐渐降低,信道矩阵有效特征值的数目也逐渐减小。
【关键词】:隧道环境 传播图理论 转移概率 信道建模 天线相关性 容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7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11-14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14-15
  • 1.4 文章内容安排15-17
  • 2 隧道宽带信道研究原理与方法17-29
  • 2.1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17-24
  • 2.1.1 信道大尺度衰落17-18
  • 2.1.2 信道小尺度衰落18-21
  • 2.1.3 到达角/离开角21-23
  • 2.1.4 信道参数提取算法23-24
  • 2.2 隧道宽带信道测量特点24-25
  • 2.3 隧道信道建模方法25-29
  • 2.3.1 确定性信道模型25-26
  • 2.3.2 随机性信道模型26
  • 2.3.3 经验模型26-29
  • 3 传播图信道建模理论29-61
  • 3.1 传播图经典理论29-34
  • 3.1.1 传播图信道建模机制29-31
  • 3.1.2 信道传递函数31-34
  • 3.2 传播图信道建模修正与验证34-39
  • 3.2.1 面的划分35-37
  • 3.2.2 转移概率37-39
  • 3.3 隧道场景下传播图信道建模理论验证39-58
  • 3.3.1 非视距隧道场景描述39-42
  • 3.3.2 验证方案42-46
  • 3.3.3 信道建模仿真46-50
  • 3.3.4 多普勒仿真50-51
  • 3.3.5 MIMO信道仿真51-53
  • 3.3.6 MIMO信道容量53-56
  • 3.3.7 AOD与AOA分布56-58
  • 3.4 小结58-61
  • 4 隧道场景下传播图信道建模理论验证61-73
  • 4.1 弯曲角度可变隧道场景描述61-62
  • 4.2 转移概率比较62-65
  • 4.3 弯曲角度可变隧道MIMO信道仿真65-67
  • 4.4 弯曲角度隧道场景下AOD与AOA分布67-68
  • 4.5 不同场景下MIMO信道容量68-70
  • 4.6 小结70-73
  • 5 结论73-77
  • 5.1 总结73-74
  • 5.2 展望74-77
  • 参考文献77-81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1-85
  • 学位论文数据集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蕾蕾;;无线信道建模的研究方法简介[J];科技信息;2011年31期

2 刘蕾蕾;;无线信道建模的研究方法简介[J];科技视界;2011年02期

3 毛虎;杨建波;郭扬;;地空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J];无线电工程;2010年10期

4 黎玉玲;张延华;;基于面向对象的可视化无线信道建模方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程礼富;许屏;尹邦坤;;探空信号的信道建模及仿真[J];无线电工程;2009年10期

6 李新林;刘生春;;布朗桥无线信道建模的时延概率密度函数估计方法[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谢腾飞;尹青松;包彦成;;基于多径簇的信道建模及其特性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0年07期

8 王文树;;MIMO信道建模方法[J];山西电子技术;2009年02期

9 郭连城;;MIMO无线信道建模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10 汪海波;钱剑波;;无线通信系统中的MIMO信道建模估计技术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来;唐友喜;;航空信道建模初探[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龚树平;王军;李少谦;;IEEE 802.22无线区域网系统信道建模与仿真[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方爱萍;楼建东;;UWB信号传播与信道建模[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鹰;马明;;冲击无线电超宽带信道的建模与仿真[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沈晓冬;刘光毅;黄宇红;姜大洁;董伟辉;;IMT—Advanced评估方法的评估指标[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秋明;非均匀散射空时频相关MIMO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刘鹏宇;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对车宽带无线信道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贺智轶;移动到移动(M2M)衰落信道建模及统计特性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浩;基于空间统计信道建模及其MIMO性能研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建玉;基于WSNs的列车与地面通信信道建模[D];山西大学;2015年

3 解亮;3D多天线空时无线信道建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董浩;室内无线信道测量与信道建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宋洁;3D宽带MIMO信道建模与模型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巩苗;MIMO无线信道建模分析与仿真实现[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嘉驰;受限空间环境无线信道理论建模与仿真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程文璞;高速移动环境中基于理论方法的无线信道建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9 顿玉成;空间信道建模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杨雪莲;基于射线跟踪的海洋表面无线信道建模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5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85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