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量采集 能量管理策略 中继选择 排队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
【摘要】: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量一般来源于电池,而电池的容量非常有限,制约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因此最大化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是无线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将可再生能源采集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结合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因此,本文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能量管理策略,并且结合协作通信提出了新型的基于节点工作量分配的中继选择方案,有效的延长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提升了系统性能。本文从多个方面研究了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并取得了若干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研究了单节点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根据排队论推导出单节点系统的稳定性区间。对不同数据和能量到达模型,不同能量与传输数据大小映射关系函数,不同代价函数以及不同缓存区容量情况下进行各种能量管理策略的性能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策略之间的吞吐量性能和时延性能差异在不同情况下均存在较大差异。2、研究了多节点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提出了基于工作量分配的中继选择算法,并与简单中继轮换法和实时中继选择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当(?)大于δ_i时,基于工作量分配的中继选择法是吞吐量和时延性能折中的最优算法,并且减少了算法复杂度。比较了两种不同帧长情况,其系统时延的差别。基于工作量分配的中继选择算法,工作周期时长越小,系统时延越小。3、研究了衰落信道及电池非理想等实际应用情况下不同能量管理策略对单节点以及多节点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在已知CSI下的新型能量管理策略可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区间比未知CSI的能量管理策略更大,并能够降低系统时延,提高系统吞吐量,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在电池非理想情况下,不同策略的稳定性区间与存储效率β_1紧密相关,β_1越小,系统稳定性越差,系统时延越大,吞吐量越小,性能越差。
【关键词】:能量采集 能量管理策略 中继选择 排队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TP21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引言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能量采集概述11-12
- 1.2.2 能量到达特性建模12
- 1.2.3 基于采集能量的无线传输动态适配方案12-13
- 1.2.4 无线能量采集装置13-14
- 1.3 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核心技术研究14-15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二章 单节点能量采集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分析17-37
- 2.1 引言17
- 2.2 单节点能量采集系统模型17-18
- 2.3 能量采集系统相关理论基础18-21
- 2.3.1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18-20
- 2.3.2 排队论20-21
- 2.4 系统稳定性条件21
- 2.5 能量管理策略21-25
- 2.5.1 无缓存策略22
- 2.5.2 吞吐量最优策略22-23
- 2.5.3 贪婪策略23-24
- 2.5.4 改进吞吐量最优策略24-25
- 2.6 仿真分析25-35
- 2.7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中继选择方案研究37-52
- 3.1 引言37
- 3.2 能量采集无线中继系统模型37-38
- 3.3 系统稳定性条件38-40
- 3.4 中继节点时延最优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40-48
- 3.4.1 基于坐标轮换的工作量分配算法求解分析42-43
- 3.4.2 基于坐标轮换的工作量分配算法流程图43-45
- 3.4.3 基于工作量分配的中继选择算法流程图45-48
- 3.5 仿真分析48-51
- 3.6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在衰落信道及电池非理想等实际应用中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52-69
- 4.1 引言52
- 4.2 衰落信道单节点能量采集系统模型52-53
- 4.3 衰落信道单节点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分析53-56
- 4.4 电池非理想状态下单节点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分析56-57
- 4.5 仿真分析57-68
- 4.6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论文工作总结69-70
- 5.2 未来工作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77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线通信标准组召开全会[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0年04期
2 华宗;新型全天候无线通信系统[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07期
3 ;泰克推出新型无线通信分析仪在通用性和价格方面实现重大突破[J];电子技术应用;2003年02期
4 ;停电引起无线通信瘫痪![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19期
5 ;新型无线通信分析仪——在通用性和价值方面实现重大突破[J];今日电子;2003年02期
6 林道;航空无线通信系统[J];现代通信;2003年05期
7 邓永红;林革;;光无线通信技术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06年02期
8 崔济阳;;无线通信技术运用及改进方法[J];信息通信;2011年02期
9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比[J];电子技术应用;2011年03期
10 曹淳淳;;浅析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弋建强;;无线通信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冰琪;;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浅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王化磊;潘成康;;绿色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甘伟;许力;;无线通信技术在核电站的应用[A];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加强数字化 信息化 现代化建设 切实提高水上应急无线通信与指挥能力[A];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第二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兴彤;黄胜;;无线通信在出铝车的应用[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明;;个人无线通信网现状和展望[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范博;李书芳;;无线通信中的天线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三强;石坚;何为;古良玲;;脑电信号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卿晰;快乐着新一代无线通信[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2 ;美国无线通信业上演战国时代[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李晓松;加强公安无线通信基础工作刻不容缓[N];人民公安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晶;多媒体何时融入无线通信[N];中国电子报;2000年
5 ;迈向无线通信的未来(二)[N];人民邮电;2000年
6 ;无处不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N];人民邮电;2011年
7 ;下一代专业无线通信网注重定制服务[N];中国电子报;2011年
8 王陵生邋童信;安徽350兆无线通信网抗雪灾立功[N];人民公安报;2008年
9 ;全面加强公安无线通信建设[N];人民公安报;2003年
10 晓雅;无线通信占四分之一[N];人民邮电;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彬;可见光无线通信光学接收天线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子悦;高铁无线通信中小区切换与多天线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杨晓东;身体域无线通信表征精度提升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董立珉;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常茗;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网络复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赵爽;应用于无线通信基带算法的可重构处理平台及典型算法实现[D];复旦大学;2010年
7 许颖;能量多元化与状态非确定的绿色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管章玉;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跨层优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武刚;多入多出无线通信中的信道模型、空时编码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盖伊;多天线无线通信中的宽带多频段天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万层;微功率无线通信性能测试与网络状态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翔;TD-LTE标准下MIMO-OFDM检测算法及其DSP实现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e,
本文编号:609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0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