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多维多尺度下的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融合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04:06

  本文关键词:多维多尺度下的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融合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物理空间 信息空间 观测者 外构 融合


【摘要】:控制论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信息论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传输和控制。然而,在解决当前复杂信息系统问题时,往往需要同时融合三大理论方法,三者在具体问题中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其中,将三者连接并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信息,信息通过电子媒介在系统间建立通信关系,构成电子信息空间。因此,本文选择从信息的本质开始讨论,考察信息从物理世界被映射到信息系统中并形成电子信息空间的过程。论文先从研究方法入手,定义物理实体、物理空间和物理世界,再定义信息实体、信息空间和信息世界;由概念、命题和推理来展开理论构架,并通过引入观测者构建信息的三元工程化模型和信息的外构模型,用以考察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关系及其外构信息的形成过程;通过将人作为观测者构建广义通信系统模型,阐述信息通信的建立,并由此导出公共电子信息空间的形成与演进;最后,探讨了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的融合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个发展命题。本文不仅完整的概括出了一个具有一般性且合乎大众意念的关于信息的描述,从而解决了信息认识上的模糊性问题,将信息的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为解释信息系统的信息现象以及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
【关键词】:物理空间 信息空间 观测者 外构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4;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新名词概要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信息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12-18
  • 1.1.1 哲学领域13-14
  • 1.1.2 工学领域14-17
  • 1.1.3 其他领域17-18
  • 1.2 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概述18-20
  • 1.3 物联网的发展背景20-24
  • 1.3.1 物联网的发展概述20-23
  • 1.3.2 物联网的发展对信息空间的影响23-24
  • 1.4 理论问题的提出24-26
  • 1.4.1 理论问题24-25
  • 1.4.2 选题意义25-26
  • 1.5 论文理论体系的构建逻辑与方法26-27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27
  • 1.7 本章小结27-28
  • 第二章 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及信息空间外构28-40
  • 2.1 基础概念的定义28-29
  • 2.2 物理空间及其物理性质29-31
  • 2.2.1 物理实体的简单分类29-30
  • 2.2.2 物理实体在物理空间中的性质30-31
  • 2.3 信息空间及其性质31-32
  • 2.3.1 信息实体及其描述层次31
  • 2.3.2 信息实体在信息空间中的性质31-32
  • 2.4 观测者所建立的信息世界32-36
  • 2.4.1 物理实体、信息实体与观测者的三元工程化模型32-33
  • 2.4.2 信息外构与外构信息空间33-34
  • 2.4.3 观测者外构信息的过程34
  • 2.4.4 信息实体与外构信息的异同34-35
  • 2.4.5 信息空间与外构信息空间的对比35-36
  • 2.5 物理空间中的观测者36-38
  • 2.5.1 观测者的条件36-37
  • 2.5.2 观测者的分类及性质37-38
  • 2.6 本章小结38-40
  • 第三章 人类外构信息及外构信息空间40-52
  • 3.1 人的信息性质考察40-41
  • 3.1.1 信息实体层40-41
  • 3.1.2 知识信息层41
  • 3.1.3 心理与情感信息层41
  • 3.2 人类外构信息的形成41-45
  • 3.2.1 感知与认知能力42
  • 3.2.2 信息编码能力42-43
  • 3.2.3 记忆与存储能力43-44
  • 3.2.4 社会性与社交能力44-45
  • 3.3 人类外构信息空间的形成与演进45-49
  • 3.3.1 人类外构信息空间的逻辑关系45-46
  • 3.3.2 人类公共外构信息空间的形成与演进46-47
  • 3.3.3 人类外构信息过程中信息状态的变化47-49
  • 3.4 人在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的位置49-51
  • 3.4.1 人在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的位置49-50
  • 3.4.2 人在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的位置演变50-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通信与互联电子信息空间考察52-62
  • 4.1 广义通信系统模型52-54
  • 4.2 电子信息空间的演进过程考察54-57
  • 4.2.1 通信技术的发展54-55
  • 4.2.2 感知技术的发展55-56
  • 4.2.3 计算技术的发展56-57
  • 4.3 电子信息空间的结构57-58
  • 4.4 电子信息空间的特征考察58-59
  • 4.4.1 电子信息空间已成为人的公共外脑58
  • 4.4.2 电子信息空间具有不稳定性58-59
  • 4.4.3 电子信息空间增加了新的通信维度59
  • 4.4.4 电子信息空间正在形成群体智慧59
  • 4.5 电子信息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59-61
  • 4.5.1 电子信息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的关系59-60
  • 4.5.2 电子信息空间对人类社会空间的影响60-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的融合过程及方法62-71
  • 5.1 物理空间与外构信息空间的信息格式62-63
  • 5.2 有限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的映射关系63-67
  • 5.2.1 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的映射模型63-64
  • 5.2.2 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映射关系的分类64-66
  • 5.2.3 物理空间与电子信息空间映射信息的特征66-67
  • 5.3 空间融合条件下社会时滞系统中的过程输入与输出量67-68
  • 5.3.1 物联网时期的社会时滞系统67-68
  • 5.3.2 物联网时期社会时滞系统中过程输入与输出量的测量68
  • 5.4 物理空间寻址与电子信息空间寻址68-69
  • 5.4.1 物联网的空间特性68-69
  • 5.4.2 物联网中的物理空间寻址与电子信息空间寻址69
  • 5.5 本章小结69-7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1-74
  • 6.1 课题总结71-72
  • 6.1.1 课题研究的难点71-72
  • 6.1.2 课题的理论成果72
  • 6.2 未来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国电子信息产业新动向[J];电子产品世界;2001年18期

2 赵红梅,王新鹏;“入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信息技术;2001年06期

3 施茅云;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成功举办[J];电子技术;2002年11期

4 ;电子信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2年01期

5 ;电子信息产业1~7月增速达29%[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01期

6 ;电子信息产业2004年1~10月完成情况[J];印制电路信息;2005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J];今日电子;2005年02期

8 ;SJ/T 11363-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年12期

9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呈现四个新特点[J];中国信息界;2007年13期

10 ;2008年1~8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集成电路;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辉;游劲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A];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C];2005年

2 王新川;程煜;;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合作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4 李晓辉;游劲松;;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吴艳霞;党兴华;;加速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A];建设小康与高技术产业化——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第35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6 王秉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展望[A];21世纪中国电子仪器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4年

7 张庆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和出路研讨[A];促进信息通信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资料汇编[C];2005年

8 吴艳霞;党兴华;;加速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康灿华;阮飞;;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初探[A];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晓辉;孙玉法;朱军;;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有好;电子信息产业新增长点[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记者 林俊禹;增强信心 创新发展 扶持壮大电子信息产业[N];湄洲日报;2008年

3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检查中心技术负责人 杨檬;应重视电子信息产品环保使用期限[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张自然;电子信息产业新统计结果发布[N];中国电子报;2002年

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IT经济研究所 童有好;民营经济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活力[N];中国电子报;2004年

6 ;今年1~5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项指标平稳增长[N];中国电子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吴风华;电子信息馆为农村现代化添翼[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8 ;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概览[N];中国电子报;2009年

9 记者 王宝同 通讯员 刘宗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N];蚌埠日报;2010年

10 市政协常委、市审计局综合科科长 毛鹏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N];黄石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永翔;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周新;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沈忱忱;FDI对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刘利凡;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度与创新能力相关性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刘梦;产业集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孙艳;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6 周e,

本文编号:623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23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