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7-08-05 07:15

  本文关键词: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微带反射阵列 带宽 相位补偿 相移特性 波导模拟器


【摘要】:平面反射阵列天线(reflectarray antenna)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增益高、馈电结构简单等优点,成为了当前天线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微带反射阵列天线工作带宽较窄(10%左右),限制了它在现代大容量通讯系统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拓展带宽特性就成为了当前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重点。基于这一背景,本论文在研究平面反射阵列天线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扩展反射阵列天线带宽性能的研究,提出两款新的宽带反射单元结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无限周期单元分析方法,仿真分析了这两个新反射单元结构的相移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新结构的相移范围、相移曲线线性度、相移曲线敏感度都优于文献成果。论文还完成了基于这两款新单元结构的平面反射阵列天线的组阵设计、性能仿真和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两款阵列天线相对工作带宽分别提升到了17%和20%左右。本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理论研究、仿真方法研究。采用波导模拟器法(WGA)对文献中反射单元结构进行建模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并掌握了WGA仿真方法;2.微带反射阵列天线宽带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单元相移特性指标,具体分析了影响单元带宽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3.基于传统单元结构的研究,提出通过增加谐振结构的方式来拓展带宽,并获得两款具有宽带性能的反射单元新结构。论文完成其相移范围、线性度、敏感度的研究和优化;4.基于新单元结构,完成平面反射阵列天线的组阵研究与设计。经过仿真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新单元结构单元的平面反射阵列天线的相对带宽分别提升到了17%和20%左右。论文工作和提出的新结构,对平面反射阵列天线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微带反射阵列 带宽 相位补偿 相移特性 波导模拟器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13-15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工作安排15-19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15-17
  •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17-19
  • 第二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19-32
  • 2.1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19-20
  • 2.2 阵列单元之间的空间相位延迟20
  • 2.3 微带反射阵列单元相移特性的分析方法20-26
  • 2.3.1 孤立单元模型21
  • 2.3.2 无限周期单元模型21-26
  • 2.4 微带反射阵列单元四种典型的相位补偿方式26-29
  • 2.4.1 加载传输线型26-27
  • 2.4.2 旋转型27-28
  • 2.4.3 槽缝型28-29
  • 2.4.4 可变尺寸型29
  • 2.5 微带反射阵列单元的相位补偿原理29-31
  • 2.6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带宽分析32-41
  • 3.1 天线单元的相移特性指标32-34
  • 3.1.1 最大移相范围33
  • 3.1.2 单元容差敏感度33
  • 3.1.3 带宽33-34
  • 3.2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带宽的主要影响因素34-37
  • 3.2.1 馈源的工作带宽34
  • 3.2.2 单元之间的间距34-35
  • 3.2.3 不同位置单元空间延迟的相位补偿误差35
  • 3.2.4 阵列单元自身的工作带宽35-37
  • 3.3 拓展带宽的解决方案37-40
  • 3.3.1 通过降低单元Q值来拓展带宽37-40
  • 3.3.2 通过增加谐振单元来拓展带宽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新结构宽带反射阵列单元41-52
  • 4.1 缺口双方环单元43-46
  • 4.1.1 单元结构43
  • 4.1.2 单元结构参数对移相性能的影响43-46
  • 4.2 三圆环单元46-51
  • 4.2.1 单元结构46-47
  • 4.2.2 单元结构参数对移相性能的影响47-51
  • 4.3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设计52-64
  • 5.1 反射单元的组阵设计方法52-53
  • 5.2 Ku波段 5×5 宽带反射阵列设计53-58
  • 5.2.1 组阵设计53-55
  • 5.2.2 阵列仿真与加工测试55-58
  • 5.3 Ka波段 1×15一维阵列设计58-63
  • 5.3.1 组阵设计58-60
  • 5.3.2 阵列仿真与加工测试60-63
  • 5.4 本章小结63-6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6.1 全文工作总结64
  • 6.2 未来工作展望64-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4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邦复;用于航天信息传输的阵列天线系统[J];遥测遥控;2000年04期

2 付云起,袁乃昌;阵列天线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无线通信技术;2001年04期

3 杨洲,王积勤,张晨新;对一种圆形阵列天线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9期

4 张云峰;曹伟;;一种基于稻垣模的新型阵列天线设计方法[J];微波学报;2007年03期

5 黄飞;盛卫星;马晓峰;;随机错位子阵阵列天线及其优化设计[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6 杜夔;;阵列天线单元失效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郑恒;;大型数字阵列天线的软件化测试[J];硅谷;2009年19期

8 陆彪,吴大伟;复合加权阵列天线的研究[J];电子学通讯;1981年02期

9 陆彪 ,吴大伟;复合加权阵列天线的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02期

10 顾坤林;;小型开缝阵列天线设计计算[J];现代雷达;198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邵维;;高增益反射阵列天线的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王育强;杨善国;兰强;;阵列天线的误差分析[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3 屈天莹;夏冬玉;贾军帅;唐祥楠;;一种新型超短波高增益阵列天线的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4 万涛;;带线型阵列天线单元的一体化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顾广林;赵昵丽;王立坚;;基于阵元实测结果的阵列天线快速设计方法[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王欣;刘庆想;赵柳;李相强;;单元因子对阵列天线扫描角以及扫描最大增益的影响[A];四川省电子学会高能电子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盼;曹祥玉;张健;;一种阵列天线单元的优化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段磊;王俊涛;高斌;高攸纲;;阵列天线平台遮挡效应研究[A];第17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黄成;赵泽宇;罗先刚;;一种介质加载型沟槽缝隙阵列天线[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卜安涛;史小卫;;本征激励法用于天线阵方向图综合[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军;自适应阵列天线的优势[N];人民邮电;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家州;稀疏阵列综合及DOA估计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广;新型高效率传输阵列天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3 郭华;阵列天线综合及子阵列划分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泽东;宽频带定向天线及强耦合阵列天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梁伟龙;无线通信天线设计及四维阵列天线优化综合[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贺冲;时间调制阵列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华;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益凯;基于四维天线理论和强互耦效应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帅;阵列天线辐射和散射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阳凯;阵列方向图综合与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巾槐;宽带平板反射阵列天线[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陈海燕;超宽带低副瓣阵列天线方向图的快速计算与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郝鹏飞;阵列天线GPS接收机抗欺骗式干扰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殷双斌;阵列天线稀布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段雷;77GHz微带阵列天线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甘济伟;二维扫描CTS阵列天线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赵丹旎;非理想阵列天线的容差分析及优化设计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丽君;基于LTCC的雷达微带交错三角形阵列天线的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张帆;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郝亦凡;Rotman lens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23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23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