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天线系统中能效优化的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分布式天线系统中能效优化的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分布式天线系统 能效 最优化 功率分配算法 位置部署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获得高速率、高质量、多业务服务的同时,通信系统的能量消耗也急剧增加,这促进了以降低系统能耗、提高系统能效为目标的绿色通信技术发展。分布式天线系统作为绿色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部署灵活、用户平均接入距离短、能耗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着重研究在分布式天线系统下能效最优的功率分配算法以及DA部署问题。为了对后面章节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信道理论,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于此同时,对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传输架构以及下行链路容量进行分析,介绍了常用的能效评价指标以及能耗模型。本文对单用户场景下分布式天线系统的能效进行了分析。根据约束条件建立能效最优的优化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引入相关引理和定理,将原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两步优化求解过程。首先得到最优的天线数,最后通过Lambert函数计算能效最优所对应的分配功率。同时,与其他文章中所提的基于迭代求解Lambert函数算法进行计算复杂度比较。本文所提算法可以和计算机穷搜算法保持相同的能效性能,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计算复杂度。本文对混合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场景下的DA部署问题进行了研究。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功率加权因子加以区分,根据用户的分布建立关于DA位置的优化问题。为了更好地求解该问题,本文将最小均方距离准则推广至最小加权均方距离准则,从而得到关于DA位置优化的凸问题。最后,求得DA位置在极坐标系下的闭式解。于此同时,对其能效进行分析,证明存在唯一的功率分配使得上述情况下的系统能效达到最优。仿真表明,本文得到的解在能效水平上和穷搜接近,优于等功率分配算法。本文对混合用户分布式天线系统场景下的功率分配进行了分析。不同于位置优化时的用户,这时用户有着不同的最小速率需求。本文首先根据用户的最小速率需求建立能效最大化的优化问题,由于其目标函数非凸性,本文引入了分式规划及其相关引理对目标函数进行等效转化。通过求解转化问题在其对偶域的解可以得到一个迭代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被证明能够收敛到最优能效。收敛性通过仿真得到进一步验证,同时该算法在能效上优于传统的速率自适应算法。
【关键词】:分布式天线系统 能效 最优化 功率分配算法 位置部署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缩略词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14-16
- 1.2 绿色通信研究背景与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绿色通信研究综述17-18
- 1.4 论文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18-20
- 第二章 分布式天线系统基本原理20-36
- 2.1 引言20
- 2.2 无线信道理论20-27
- 2.2.1 大尺度衰落20-24
- 2.2.2 小尺度衰落24-27
- 2.3 分布式天线系统架构27-32
- 2.3.1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传输模型27-28
- 2.3.2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下行链路容量28-32
- 2.4 能效评价指标及能耗模型32-35
- 2.4.1 能效评价指标32-33
- 2.4.2 能耗模型33-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能效最优的低复杂度功率分配研究36-52
- 3.1 引言36
- 3.2 SU-DAS的网络模型36-38
- 3.2.1 速率模型36-37
- 3.2.2 能耗模型37-38
- 3.3 能效最优的功率分配38-48
- 3.3.1 优化问题的建立38
- 3.3.2 优化问题的分析与求解138-44
- 3.3.3 优化问题的分析与求解244-47
- 3.3.4 算法总结及复杂度分析47-48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48-50
- 3.5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混合用户分布DAS下的天线部署研究52-66
- 4.1 引言52
- 4.2 系统模型52-54
- 4.3 DA位置部署分析54-59
- 4.3.1 位置优化问题的建立54
- 4.3.2 均方距离准则54-56
- 4.3.3 加权均方距离准则56
- 4.3.4 优化问题的分析求解56-58
- 4.3.5 能效分析58-59
-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59-64
- 4.5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混合用户速率DAS下的功率分配研究66-78
- 5.1 引言66
- 5.2 系统模型66-68
- 5.3 优化问题求解与算法设计68-74
- 5.3.1 优化问题分析68-71
- 5.3.2 优化问题求解71-73
- 5.3.3 算法设计73-74
-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74-76
- 5.5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8-80
- 6.1 论文内容总结78-79
- 6.2 未来研究展望79-80
- 致谢80-82
- 作者简介82-84
- 参考文献84-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8期
2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10期
3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11期
4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4期
5 张秀峰;张金柱;;协同天线系统的建模研究[J];软件导刊;2009年10期
6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1999年08期
7 钱沈钢;浅谈未来室内天线系统的发展趋势[J];通信世界;2000年03期
8 ;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3期
9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7期
10 ;天线与天线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龙;梁昌洪;史琰;;天线系统的广义谐振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王卫民;;天线系统性能对跟踪精度的影响[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3 葛志晨;章文勋;;PBG结构在天线系统中的应用[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建宅;;海杂波测试2.4米天线系统的结构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建平;;紫色光合细菌天线系统中能量传递的超快动力学[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张凤林;孙向珍;;超宽频带单脉冲跟踪天线系统研究[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7 李阳;;13.7米望远镜天线测量[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文;“静中通”天线系统替电视转播争分夺秒[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2 ;车载隐藏式移动天线系统[N];中国汽车报;2002年
3 江波;RFS组合天线系统亮相通信展[N];通信产业报;2005年
4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浅释分布式天线系统[N];通信产业报;2009年
5 ;传输、站址及互操作解决方案[N];人民邮电;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丹;ICRH天线系统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陈军;高能效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闫继垒;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资源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黄圣春;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下行链路的资源管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叶准;分布式天线系统信道容量及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李平;智能GPS天线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林晨;机载天线设计及天线系统布局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杨;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干扰对齐应用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曹凯;可重构天线系统寻优算法及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3 聂波;分布式天线系统中能量有效的发送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刘建伟;分布式天线系统中能效优化的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吴玲;分布式天线系统天线选择和定位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宇航;增强型分布式天线射频系统研究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苏才国;分布式天线系统下行链路性能与容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闫维玮;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绿色接入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高乙月;多入多出天线系统的空间衰落相关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冯浩;分布式天线系统的能效/谱效性能分析及高能效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7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5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