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认知双向中继系统波束成形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15:13

  本文关键词:认知双向中继系统波束成形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无线电 波束成形 双向中继 鲁棒性 多中继选择


【摘要】:当今,无线通信业务高速发展,传统的无线频谱资源的使用方式导致了频谱资源的短缺和浪费,严重制约了无线业务的发展。认知无线电的出现是解决频谱危机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因此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波束成形技术结合中继网络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增加通信的距离,减缓了衰落和干扰对通信的影响,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认知双向中继系统中的波束成形算法。首先,本文研究了在TDD模式下的认知双向中继系统中的鲁棒性波束成形技术。针对工作在TDD模式下的认知双向中继系统,研究了认知中继端鲁棒性波束成形技术。考虑到中继端无法准确估计与主用户接收端之间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中继节点额定功率有限,本文设计了认知双向中继系统鲁棒波束成形算法,在满足认知用户接收端信干噪比,中继端总的发射功率限制以及每个中继节点发射功率限制的条件下,最小化对主用户的干扰。仿真表明,新算法与传统波束成形算法相比,能够以极少的性能损失为代价,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正常工作。其次,本文研究了认知混合双向中继系统的波束成形技术,考虑到在传统的认知AF双向中继系统中,中继端在对信号放大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对噪声进行放大的问题。根据认知双向中继系统模型,在满足认知用户接收端的信干噪比以及中继端总发送功率限制的约束条件下,以降低对主用户接收端的干扰为目的,在中继端进行混合波束成形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认知AF双向中继系统中的波束成形算法相比,新算法降低了对主用户接收端的干扰,提高了系统性能。最后,本文研究了基于多中继选择的认知双向中继系统波束成形技术。考虑到在认知双向中继系统随机选择中继节点可能会导致较大的误码率与失真,降低系统的性能的问题,本文从中继选择的角度研究了认知双向中继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波束成形技术,在满足对主用户接收端的干扰门限、中继端总的发射功率限制的约束条件下以最大化认知用户和速率为目标进行中继选择和中继端波束成形设计。然后运用了较低复杂度的算法来解决优化问题。仿真表明,在中继端选择的中继节点个数相同的情况下,与基于随机选择的波束成形算法相比,新算法提高了认知用户最大和速率,改善了系统性能。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 波束成形 双向中继 鲁棒性 多中继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7-8
  • 1.2 中继网络8-9
  • 1.3 波束成形9-10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11-13
  • 第二章 凸优化理论基础13-20
  • 2.1 凸集与凸函数13-16
  • 2.1.1 凸集13-14
  • 2.1.2 凸函数14-15
  • 2.1.3 凸优化问题15-16
  • 2.2 对偶问题16-17
  • 2.3 常见的凸优化问题17-19
  • 2.3.1 线性规划18
  • 2.3.2 二次规划18-19
  • 2.3.3 半定规划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第三章 基于部分信道信息的认知双向中继系统鲁棒波束成形算法20-32
  • 3.1 系统模型20-23
  • 3.2 鲁棒波束成形算法23-26
  • 3.3 仿真与分析26-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基于混合模式的认知双向中继系统波束成形算法32-44
  • 4.1 系统模型32-37
  • 4.2 认知混合双向中继系统中的波束成形算法37-39
  • 4.3 仿真与分析39-43
  • 4.4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基于多中继选择的认知双向中继系统波束成形算法44-55
  • 5.1 系统模型44-47
  • 5.2 基于多中继选择的波束成形算法47-50
  • 5.3 仿真与分析50-54
  • 5.4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6.1 全文总结55-56
  • 6.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0-61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1-62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磊;任灵芝;蒋全胜;;基于稀疏网络中机会波束成形技术的算法[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何世文;黄永明;杨绿溪;;基于公平性对偶理论的多小区下行协同波束成形算法[J];通信学报;2013年01期

3 于斌;胡捍英;;单小区功率约束下的多小区协同波束成形[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3年01期

4 高新涛;赵季红;曲桦;;基于随机波束成形的多天线用户系统的容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5 Patrick Wiers;;波束成形系统的相位测量[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1年04期

6 党军宏;潘亚汉;;无相位反馈的分布式发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年05期

7 解培中;郑宝玉;岳文静;;多小区多用户无线网络下行链路协同波束成形设计[J];通信学报;2012年07期

8 成文婧;徐玉清;刘兆和;王欣;;协同系统鲁棒波束成形算法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李应博;吕国成;张晓宁;吴建军;金野;项海格;;基于干扰控制的多小区分布式波束成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杨涛,谢剑英;多维正交天线的鲁棒波束成形算法分析[J];信号处理;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逸群;王宇辉;;对多天线认知双向中继有限反馈系统波束成形算法的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傅洪亮;,

本文编号:662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62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c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