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网络中基于无线丢包感知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本文关键词:LTE网络中基于无线丢包感知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摘要】:随着4G/LTE(4 Generation/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的迅速发展与部署以及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中的用户数和应用都出现爆炸性增长。在网络带宽提高的同时数据量也急剧增加,使得拥塞问题成为影响数据传输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出现拥塞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控制,会严重影响通信质量。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通常具大时延、带宽不对称、高误码率以及短期流多的特点,造成误码等非拥塞因素可能成为丢包的主要原因,使得TCP协议在无线环境中受到很大限制,TCP Westwood(简称TCPW)是针对无线网络特点而设计的,但算法无法区分丢包类型,当网络中出现丢包时TCPW算法都会按照拥塞丢包来处理,采取相同的窗口减小策略;在拥塞避免阶段发送窗口的增长方式仍然沿用盲目性的递增机制,不能有效的缓解网络拥塞;并且在带宽估计过程中没有考虑ACK压缩和报文到达突发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带宽估计过高的问题,因此针对TCPW算法进行改进以适应复杂的无线网络环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综述了4G/LTE网络的特征以及其面临的问题,然后系统地阐述各种应用于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拥塞控制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针对传统TCPW算法无法区分丢包类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跨层的解决方案,借助无线链路控制层(Radio Link Control,RLC)的帮助,利用ARQ机制的ACK/NACK信息对无线链路质量进行估计,并根据无线链路质量区分丢包原因,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的区分丢包类型,并提高系统吞吐量。针对TCPW算法窗口增长盲目性和单一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拥塞控制算法,利用单向时延的变化趋势来划分网络拥塞程度,根据网络拥塞程度调整发送窗口的增长幅度,并在时延测量过程中通过跨层方法消除RLC层重传机制带来的附加时延和时延抖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拥塞控制算法提高了带宽资源利用率并降低网络丢包率。针对带宽估计偏高的问题,改进了带宽采样值的计算方法,在带宽估计过程中引入了拥塞程度衡量因子,避免了由于带宽估计过高而造成TCP协议性能的下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明显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同时提高了其公平性。
【关键词】:LTE 跨层拥塞控制 区分丢包 带宽估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8-11
- 1.1.1 无线网络概述8-9
- 1.1.2 无线网络存在的问题9-10
- 1.1.3 TCP协议在无线环境中的局限性10-11
- 1.2 无线网络中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现状11-15
- 1.2.1 无线网络中TCP协议的研究现状11-13
- 1.2.2 无线网络中TCP Westwood协议的研究现状13-15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5-16
- 第二章 4G/LTE网络架构简介16-21
- 2.1 LTE网络的技术特征16-17
- 2.2 LTE网络中的网元与其功能17-18
- 2.3 LTE空中接口协议栈18-21
- 第三章 基于跨层的区分丢包算法21-31
- 3.1 TCP拥塞控制算法的跨层设计21-23
- 3.1.1 跨层设计的思想21-22
- 3.1.2 跨层设计的主要方案22-23
- 3.2 本文的跨层设计方案23-29
- 3.2.1 基于跨层的无线链路质量估计24-27
- 3.2.2 基于跨层的拥塞程度估计27-29
- 3.3 丢包区分方法29-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基于跨层的改进TCPW拥塞控制协议31-42
- 4.1 改进的带宽估计算法31-35
- 4.1.1 TCPW带宽估计31-32
- 4.1.2 TCPW带宽估计的不足32-33
- 4.1.3 改进的TCPW带宽估计33-35
- 4.2 改进的TCPW拥塞控制策略35-40
- 4.2.1 TCPW拥塞控制策略35-36
- 4.2.2 拥塞避免阶段改进策略36-38
- 4.2.3 快速重传、超时重传阶段改进策略38-40
- 4.3 TCPW-WDC算法40-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仿真实验42-56
- 5.1 NS-3 简介42-44
- 5.2 仿真环境搭建44-48
- 5.2.1 无线信道差错模型45-46
- 5.2.2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及评价指标46-47
- 5.2.3 仿真环境拓扑结构47-48
- 5.3 仿真结果分析48-55
- 5.3.1 无背景脉冲流场景48-51
- 5.3.2 存在背景脉冲流场景51-54
- 5.3.3 公平性测试54-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6-58
- 6.1 总结56
- 6.2 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1-62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竹居智久;蓬田宏树;南庭;;LTE促使手机发生爆炸式进化[J];电子设计应用;2008年11期
2 曲岩;陆冰松;贺晓能;宋崇汶;肖雳;;LTE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加密算法验证[J];现代电信科技;2010年Z1期
3 余建利;王坤;;面向LTE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J];电信技术;2012年07期
4 陈琛;;亚洲电信 2017年LTE手机销量占比达20%[J];通信世界;2012年37期
5 ;LTE手机领潮新终端[J];通信世界;2013年18期
6 阴亚芳;李锋;;LTE小区选择和重选的分析与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3年08期
7 姬自英;李小文;;LTE手机待机过程研究与实现[J];邮电设计技术;2010年07期
8 David McTernan;;先进的LTE智能手机面临电源管理难题[J];今日电子;2012年11期
9 刘丽利;曹型兵;;LTE终端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分析[J];电视技术;2011年01期
10 赖小龙;周启平;;LTE自组织网络的覆盖和容量自优化[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摩托罗拉LTE——长期演进[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楚佩斯;李小玉;赵培;吴兴耀;;LTE典型频段室外传播特性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张弘;;细致能级模型下计算LT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周涛;罗俊;周峰;;LTE家庭基站标准演进分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李树磊;杜剑波;;LTE语音解决方案探讨[A];2014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张沛;赵正一;刘晓甲;顾畹仪;;LTE无线网络环境下基站业务传输承载需求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仪鲁男;盛煜;路玮;王友详;;基于LTE的多天线传输模式性能分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朱红儒;齐晏鹏;;LTE下一代中继的安全[A];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守国;2G饱满 4G空闲 如何将2G流量吸引到LTE网上来[N];人民邮电;2013年
2 本报记者 卢子月;中电信LTE融合组网变数多[N];通信产业报;2013年
3 通讯员 谌启程 成海忠;我国铁路首条LTE(4G)通信将开通运营[N];工人日报;2014年
4 记者 周文林;中国LTE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N];经济参考报;2013年
5 马晓芳;平安证券:金融危机使LTE商用放缓中国设备商竞争地位将提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姚传富;LTE进入全球繁荣时代[N];人民邮电;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杨剑;中电信提速LTE网络建设 各方4G博弈渐趋明朗化[N];通信信息报;2013年
8 记者 晓瑗;韩国运营商全面迈入LTE—A时代[N];人民邮电;2013年
9 本报记者 任奕奕;畅想5G LTE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N];中国工业报;2013年
10 记者 晓镜;全球LTE商用网络超300张[N];人民邮电;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英;LTE网络自优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李立英;认知网络和LTE蜂窝网络中通信资源分配与功率控制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翔;LTE在非授权频段与Wi-Fi共存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宁;LTE家庭基站异构网络自优化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李昭政;LTE家庭基站切换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东北大学;2014年
4 黄锦元;LTE家庭基站的干扰协调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王东超;辽宁移动LTE接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付磊鑫;面向4G-LTE网络的多媒体企业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16年
7 朱碧辉;应用于LTE的2.45GHz硅基包络跟踪功率放大器的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8 徐东方;LTE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9 袁传博;LTE网络中基于无线丢包感知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10 赵飞;LTE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6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0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