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MIMO-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信道估计

发布时间:2017-08-20 11:29

  本文关键词:MIMO-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信道估计


  更多相关文章: 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 自适应信道估计 信噪比阈值 通信质量


【摘要】:针对LED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与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相结合的可见光通信系统及其基于信噪比的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通过对最小二乘法(LS)、最小均方误差(MMSE)、离散傅里叶变换改进最小二乘法(LS-DFT)、离散傅里叶变换改进最小均方误差(MMSE-DFT)以及分布式压缩感知同步正交匹配追踪(DCS-SOMP)5种信道估计方法的研究,确定了信噪比的临界阈值。当信噪比低于临界阈值时,采用MMSE-DFT算法进行信道估计;当信噪比高于临界阈值时,选用DCS-SOMP算法进行数据重构并恢复信道脉冲响应矩阵。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为1dB~40dB时,所提算法的均方误差得到有效降低(2.95dB~15dB),且LED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 自适应信道估计 信噪比阈值 通信质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1117)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15172)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cstc2015jcyjA40024)
【分类号】:TN929.1
【正文快照】: cn*通信联系人。E-mail:liuhl@cqupt.edu.cn0906003-1与传统照明相比,LED具有功耗低、寿命长、照明效率高和性价比高等优势[1]。经LED实现电光转换,可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技术实现,如开关键控调制(OOK)、脉冲幅度调制(PAM)等。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利用正交幅度调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用于远距离光通信的新光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年06期

2 ;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J];光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3 汪俊;田斌;易克初;熊海良;刘祖军;;高空平台不稳定对平台间光通信性能的影响及抑制[J];光电子.激光;2010年04期

4 张彦;光通信系统应用[J];半导体技术;1985年06期

5 陈善海;;远距离光通信系统[J];电子技术;1987年05期

6 刘炎卿 ,徐万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通信系统试验场通过鉴定验收[J];光通信研究;1988年04期

7 刘铮;;光通信和光电技术应引起高度重视[J];电子设计技术;2000年03期

8 曾瑛;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J];电力系统通信;2001年02期

9 ;提高数字光通信系统品质[J];现代电信科技;2001年08期

10 绍莹;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玲;许童羽;王丽华;;县区级农电企业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2 彭晓军;;浅谈电力光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A];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论文集2013[C];2013年

3 闻传花;周胜军;李玉权;;大气光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关键技术[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周田华;;水下光通信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汪俊芳;李滔;;高速光通信系统性能监测[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赵义红;李正文;何其四;;量子光通信系统的高速调制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于海霞;何晓东;佟传平;谢东华;冯金顺;;光通信系统中的光滤波技术[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傅倩;陈长缨;洪岳;邓椺;;改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A];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何宁;周田华;;激光扫描技术在水下光通信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昀;;长途光通信工程光缆指标测试的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绍平;通信用LSI开发动态[N];中国电子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欣华;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赵芳;基于单模光纤耦合自差探测星间光通信系统接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袁建国;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码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鑫;室内光通信系统组网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唐洋;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黄进;室内光通信系统MAC层协议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4 崔璐;基于多色传输的高速可见光通信方法与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叶胜;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成虹桥;多载波与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单晔;室内可见光通信调制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陈彦;空—地光通信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分解及信道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9 李红艳;高速光通信系统调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曹捷;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光源特性与调制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6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06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