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串行RapidIO物理层数字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7-08-31 00:34

  本文关键词:串行RapidIO物理层数字系统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RapidIO 高速接口 物理层 流量控制


【摘要】: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处理技术的更新备受瞩目,这也推动了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的高速互连技术的发展革新。为了适应嵌入式系统的发展需要,业界领先的半导体和系统制造商Motorola和Mercury共同研发了RapidIO高速互连标准,这种互联标准可以实现任意拓扑结构和点对点操作,同时具有高效性和高可靠性,并且能够实现有效的链路级流量控制。RapidIO互联标准作为唯一的嵌入式系统互连国际标准,其基于数据包交换的高性能通信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嵌入式系统互联的现状。RapidIO物理层IP是RapidIO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串行RapidIO协议的层次结构包括逻辑层、传输层和物理层。论文首先介绍了RapidIO的层次结构以及每一层的功能,然后通过对串行物理层的分析和研究,把串行物理层从上至下分为Buffer子层,串行协议子层(SPS),物理编码子层(PCS)和物理媒介子层(PMA)。其中,Buffer子层,串行协议子层,物理编码子层是物理层的数字控制系统,本文详细阐述了数字控制系统中的每个子层工作原理以及实现思路和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模块的原理和设计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本文通过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对物理层数字控制系统进行编码,并在其中嵌入了完善的内建自测试系统以便于芯片测试。本文在实现RapidIO物理层数字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其中Buffer子层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更好地利用了Buffer子层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传输效率。本文在VCS仿真环境下,对RapidIO物理层IP进行了模块仿真,环路验证以及系统级验证。系统仿真和FPGA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物理层设计中的发送通路、接收通路工作正常,错误管理、工作状态管理以及链路级流量控制功能正确。本文的设计内容在华力40nm工艺下进行了流片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RapidIO物理层串行传输速率可以达到5Gbps,功能和性能指标都可以满足RapidIO协议要求。
【关键词】:RapidIO 高速接口 物理层 流量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5.0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1.2 RapidIO与其他高速接口的比较11-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章节安排14-15
  • 2 串行RapidIO协议概述15-20
  • 2.1 逻辑层15-17
  • 2.2 传输层17
  • 2.3 物理层17-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3 串行RapidIO物理层数字系统设计20-48
  • 3.1 Buffer子层20-24
  • 3.1.1 发送Buffer设计21-22
  • 3.1.2 接收Buffer设计22-24
  • 3.2 串行协议子层24-34
  • 3.2.1 数据包CRC16产生及校验24-28
  • 3.2.2 AckID字符管理28
  • 3.2.3 控制符号产生及解析28-31
  • 3.2.4 控制符号CRC5产生及校验31-32
  • 3.2.5 链路初始化状态机32-33
  • 3.2.6 错误恢复状态机33-34
  • 3.2.7 重传恢复状态机34
  • 3.3 物理编码子层34-45
  • 3.3.1 空闲序列产生器35-37
  • 3.3.2 8B/10B编解码37-38
  • 3.3.3 Comma检测38-39
  • 3.3.4 重校时器39-42
  • 3.3.5 端口初始化状态机42-43
  • 3.3.6 通道同步状态机43-45
  • 3.4 内建自测试设计45-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4 串行RapidIO物理层系统仿真及验证48-68
  • 4.1 各模块功能仿真48-57
  • 4.1.1 空闲序列发生器仿真结果48-49
  • 4.1.2 8B/10B编解码仿真结果49-50
  • 4.1.3 Comma检测仿真结果50-51
  • 4.1.4 重校时器51-52
  • 4.1.5 端口初始化状态机仿真结果52-53
  • 4.1.6 通道同步状态机仿真结果53-54
  • 4.1.7 CRC16校验仿真结果54-55
  • 4.1.8 CRC5校验仿真结果55
  • 4.1.9 数据包重传仿真结果55-56
  • 4.1.10 串行协议子层发送端数据对齐仿真结果56
  • 4.1.11 串行协议子层接收端数据对齐仿真结果56-57
  • 4.2 内建自测试环路验证57-62
  • 4.2.1 物理媒介子层环路仿真结果57-58
  • 4.2.2 物理编码子层环路仿真结果58-59
  • 4.2.3 串行协议子层环路仿真结果59-61
  • 4.2.4 物理层整体仿真结果61-62
  • 4.3 FPGA验证62-64
  • 4.3.1 物理编码子层FPGA验证结果62-63
  • 4.3.2 串行协议子层FPGA验证结果63
  • 4.3.3 物理层整体FPGA验证结果63-64
  • 4.4 流片及测试结果64-67
  • 4.4.1 版图64-65
  • 4.4.2 测试结果65-67
  • 4.5 本章小结67-68
  • 5 总结与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3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5
  • 学位论文数据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维嘉,樊少杰;新一代的总线结构──RapidIO[J];通信技术;2001年04期

2 尹亚明,李琼,郭御风,刘光明;新型高性能RapidIO互连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4年12期

3 ;新型RapidIO器件实现高速灵活网络交换[J];电子设计技术;2006年07期

4 Robert Oshana;;嵌入式系统的序列RapidIO架构[J];电子与电脑;2007年11期

5 Tom Cox;;以太网与RapidIO的对比[J];电子设计应用;2007年06期

6 章乐;李雅静;倪明;柴小雨;;一种基于RapidIO接口的嵌入式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8年S1期

7 谢智勇;罗明;蒋俊;;串行RapidIO验证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8年S1期

8 邓豹;赵小冬;;基于串行RapidIO的嵌入式互连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08年03期

9 刘明雷;陈磊;沈文枫;徐炜民;郑衍衡;;基于RapidIO的单边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05期

10 梁基;金亨科;徐炜民;郑衍衡;沈文枫;;基于RapidIO的高性能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万留进;宿绍莹;陈曾平;;串行RapidIO互连技术研究与实现[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2 刘芳;于礼华;李方伟;李强;;基于FPGA的RapidIO总线技术研究与实现[A];第二十七届中国(天津)2013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陈小波;胡封林;陈吉华;;一种应用于串行RapidIO的8B10B编解码器的设计[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A辑)[C];2011年

4 胡善清;龙腾;;基于cPCI平台的串行RapidIO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晓欢;胡封林;刘仲;亓磊;;一种高速串行RapidIO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设计[A];第十六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二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RapidIO网络的互连技术[N];科技日报;2000年

2 ;IDT推出针对嵌入式市场的串行RapidIO[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3 李明琪;水乳交融的格斗[N];计算机世界;2002年

4 广东 邱晓光;未来的高速总线:3GIO[N];电脑报;2001年

5 ;PCI集团向通信OEM推广Express[N];计算机世界;2003年

6 ;能提高信号完整性[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7 记者 王翌;网络芯片强调“智能”[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茹;基于RapidIO的高速传输接口的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袁伟;基于RapidIO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陈静;基于FPGA的RapidIO和万兆以太网路由控制器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4 黄靖媛;高速串行接口RapidIO的设计与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升财;ATCA平台上的RapidIO链路设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怡然;RapidIO在实时信号处理机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高新军;面向RapidIO的AXI总线与YHFT_DSPXNAC总线的转接桥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林国欢;X-DSP RapidIO-AXI桥接部件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单强;RapidIO交换机总线功能模型的设计与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任雪倩;串行RapidIO物理层数字系统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2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62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