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缺陷地结构与谐振器的紧凑型MIMO天线阵列去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11:31

  本文关键词:基于缺陷地结构与谐振器的紧凑型MIMO天线阵列去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去耦 缺陷地结构 谐振器 MIMO天线阵 等效电路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频谱资源日益短缺,如何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信息传输的速率和质量等方面成为研究的热点。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传输带宽和发射功率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信道容量和传输的可靠性。近几年,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无线终端模块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使得射频接收/发射端的尺寸越来越小,对天线的紧凑性要求越来越高,小型化成为天线主流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空间有限的射频终端,多天线阵列存在着强烈的电磁互耦,对天线阵的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本论文针对紧凑型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问题,对缺陷地结构(DGS)和谐振器结构进行研究,提出基于以上两种技术的新型去耦结构,并对其在降低天线阵的电磁互耦方面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本文阐述有关移动通信和MIMO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总结近年来使用不同方法对MIMO天线阵列进行去耦的研究情况。之后,阐述有关天线的基本理论、MIMO天线阵列的耦合理论和MIMO的相关理论。其次,本文开展基于缺陷地结构的MIMO天线阵列去耦的研究。在研究DGS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开口谐振环的单频DGS结构,提出新的双频DGS结构,通过参数研究来优化DGS的尺寸和性能,以相应工作频段的微带天线阵和单极子天线阵为例,对比研究加载DGS前后的天线阵的相关性能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缺陷地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紧凑型天线阵的电磁互耦。论文还研究了双频DGS结构的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电路仿真与电磁仿真进行验证。最后,本文对谐振器结构在MIMO天线阵列去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微带谐振器的基本原理和基于传输线理论的谐振条件的研究分析,设计单频工作的U型谐振器和双频工作的H型谐振器,使用这两种谐振器分别对工作在相应频段的E面耦合和H面耦合的微带MIMO天线阵列进行去耦研究。由加载谐振器结构前后的天线阵列的相关性能参数结果可知,谐振器结构对MIMO天线阵有良好的去耦作用。同时,论文综合考虑微带枝节和耦合缝隙,提出H型双频谐振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并进行电路仿真与电磁仿真的对比验证。
【关键词】:去耦 缺陷地结构 谐振器 MIMO天线阵 等效电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2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紧凑型天线阵列去耦的研究现状9-15
  • 1.3 内容安排15-16
  • 2 MIMO天线基础理论及其互耦分析16-24
  • 2.1 天线的主要参数16-18
  • 2.1.1 天线效率16
  • 2.1.2 辐射增益16-17
  • 2.1.3 辐射方向图17
  • 2.1.4 天线极化17-18
  • 2.2 MIMO技术基础理论18-20
  • 2.3 MIMO天线互耦分析20-23
  • 2.3.1 MIMO天线耦合理论20-21
  • 2.3.2 MIMO天线互耦的影响21-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3 基于缺陷地结构的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研究24-50
  • 3.1 基于缺陷地结构的单频MIMO阵列的去耦研究24-33
  • 3.1.1 HCSR型的DGS微带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分析24-29
  • 3.1.2 VCSR型的DGS单极子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分析29-33
  • 3.2 基于缺陷地结构的双频MIMO阵列的去耦研究33-48
  • 3.2.1 HCSR型的DGS微带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分析33-39
  • 3.2.2 VCSR型的DGS平面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分析39-45
  • 3.2.3 双频DGS结构的等效电路45-48
  • 3.3 本章小结48-50
  • 4 基于谐振器结构的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研究50-74
  • 4.1 微带谐振器结构50-53
  • 4.2 基于谐振器结构的单频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研究53-58
  • 4.2.1 E面耦合微带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53-55
  • 4.2.2 H面耦合微带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55-58
  • 4.3 基于谐振器结构的双频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研究58-72
  • 4.3.1 双频谐振器结构58-63
  • 4.3.2 H面耦合的双频微带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63-67
  • 4.3.3 E面耦合的双频微带MIMO天线阵列的去耦67-72
  • 4.4 本章小结72-74
  • 5 总结与展望74-76
  • 5.1 本文总结74
  • 5.2 工作展望74-76
  • 致谢76-78
  • 参考文献78-84
  • 附录84-85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4-85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85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世龙,尹成友;实现短波天线阵列亟需解决的问题[J];舰船电子工程;2003年03期

2 ;天线与天线阵[J];电子科技文摘;2003年12期

3 张伟军;吴锋涛;张光甫;梁步阁;袁乃昌;;时域天线阵的测试及其结果分析[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年12期

4 张伟军;张光甫;吴锋涛;李毅;梁步阁;袁乃昌;;时域开槽天线阵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J];微波学报;2007年02期

5 高乙月;姚克友;周杰;;圆形天线阵的两种空间相关性模型分析[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7年02期

6 ;金纳米天线阵列可获取更多的太阳能[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2期

7 张海墨;;天线阵原理分析及应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天线与天线阵[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6期

9 黄致中;数字阵列信息处理测向技术中的天线阵列[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张志军,冯正和;天线阵列方向图的一种数值综合算法[J];电子学报;199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春;张光生;周军;;方向回溯天线阵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李贺;赵飞;洪家财;闫书明;;密度加权的稀疏天线阵列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3 杨周炳;孟凡宝;陆巍;马弘舸;;超宽带天线阵列频谱分布[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4 陈丽娜;郭庆功;;一种可重构的半导体等离子体串馈天线阵的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易观理;胡飞;董健;靳榕;;用于被动毫米波末制导的综合孔径天线阵列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王魁;马东堂;王欣;王海红;;任意多极化天线阵列的相关性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朝晖;姜兴;;定向超宽带平面天线阵列设计[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卢中昊;王晖;菅春晓;何建国;;瞬态极化实验雷达收发八木天线阵列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9 程海荣;郭玉春;史小卫;陈小群;陈蕾;;一种应用于方向回溯天线阵的分形双极化天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关燕芝;何征宇;;辐射电磁波按等比级数排列的裂缝天线阵列[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卫东;韩国科学家开发出智能皮肤天线[N];科技日报;2008年

2 辽宁 梅艳;新颖奇特的通信天线[N];电子报;2001年

3 何文仲;内置电调将主导LTE天线选型[N];人民邮电;2014年

4 ;MIMO技术体系结构与应用[N];人民邮电;2008年

5 韩旭东(山东省信息产业厅) 曹建海(山东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MIMO:无线技术革命[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全江;空时四维天线阵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马静;地表下近场磁感通信传播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李钢;空时四维天线阵的理论分析与信号处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华;无线通信中新型天线及天线阵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郭玉春;方向回溯天线阵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甲池;基于天线阵的直扩系统多维快速捕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陈客松;稀布天线阵列的优化布阵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建华;天线阵方向图综合的智能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赵军;武汉中频雷达总体设计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陈杰;采用智能天线阵的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和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大规模宽带天线阵列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蒋琪;毫米波宽带高效背腔天线阵列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传;四维天线阵的高效优化及空间谱估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朗;负向媒质天线阵的分析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鹏飞;K波段T/R组件及天线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田永康;WiFi/WiMAX双频天线阵及合路器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方伟;基于紧耦合结构的天线阵列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佳;机载超宽带天线阵列布局及耦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李峻松;紧凑型MIMO天线阵列空间衰落相关性模型分析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0 黄应翔;天线阵列中子集选择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09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809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