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通信中的信道估计与符号同步的研究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可见光通信中的信道估计与符号同步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可见光通信技术利用了可见光承载信号,具有实现简单、对人体无辐射、成本低、兼顾通信和照明的双重需求等传统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具备的优点,因而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训练序列的设计和符号同步问题,并完成了硬件试验系统部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工作如下:一、研究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可见光OFDM信道估计算法可以从传统的电域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算法借鉴而来。其中包含了基本的频域LS估计、LMMSE估计。时域包括时域的LS(ML)算法、时域LMMSE算法。提出了基于循环矩阵的时域LS算法等改进算法,并对各种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此外,还对定时偏差和时钟偏差对信道估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二、研究了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估计的训练序列设计。信道估计性能好坏不仅与估计算法有关,也与所采用的训练序列有关。该问题被归结为一个优化问题。提出了将互熵优化算法用于长训练序列设计,能够在满足功率约束条件下使得训练序列的峰均比最小(或接近最小)。三、研究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符号同步问题。OFDM系统中采样时钟偏差,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对系统性能有一定影响。对于可见光OFDM系统而言,只存在采样时钟偏差和定时偏差,不存在载波频偏。提出了对采样时钟偏差和定时偏差引起的QAM符号相位旋转进行补偿的几种算法。其中包括单符号估计补偿、多符号估计补偿和整帧估计补偿等算法。其中整帧估计补偿在三种算法中具有最优性。四、对可见光通信硬件试验系统的信道估计等部分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首先简单介绍了定点化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然后给出了定点仿真和浮点仿真的系统性能差异。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基于Xilinx Kintex 7 FPGA开发板的硬件实现部分的具体内容。最后给出了模块测试、发射机系统联调和发射机硬件资源消耗。
【关键词】:可见光通信 信道估计 符号同步 硬件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第一章 绪论17-29
- 1.1 研究背景17-19
- 1.2 可见光通信系统构成19-20
- 1.3 器件特性与信道特性20-23
- 1.3.1 LED电光特性20
- 1.3.2 LED光强辐射特性20-21
- 1.3.3 PD光电特性21-23
- 1.3.4 信道特性23
- 1.4 调制技术23-25
- 1.5 信道估计与符号同步25-26
- 1.6 本论文的工作26-29
- 第二章 可见光OFDM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29-57
- 2.1 引言29
- 2.2 可见光OFDM系统模型29-31
- 2.3 基本的信道估计方法31-40
- 2.3.1 LS(ML)估计31-33
- 2.3.2 LMMSE估计33-36
- 2.3.3 基于DFT(DFT-based)的估计36-38
- 2.3.4 时域LS(ML)估计38-40
- 2.4 改进的信道估计方法40-46
- 2.4.1 简化的时域LS估计40-43
- 2.4.2 时域LMMSE估计43-44
- 2.4.3 基于变换域的估计44-46
- 2.5 存在STO和SCO的信道估计46-50
- 2.6 信道估计算法的比较和总结50-51
- 2.7 信道估计所用的仿真模型与参数51-52
- 2.8 均衡52-55
- 2.8.1 接收端均衡52-53
- 2.8.2 发送端数字预均衡(功率分配)53-55
- 2.9 本章小结55-57
- 第三章 可见光OFDM系统训练序列的设计57-67
- 3.1 引言57
- 3.2 训练序列的设计57-66
- 3.2.1 物理层帧结构57-58
- 3.2.2 低PAPR长训练序列的设计58-66
- 3.3 本章小结66-67
- 第四章 可见光OFDM系统符号同步67-77
- 4.1 引言67
- 4.2 同步误差对OFDM系统的影响67-69
- 4.3 相位旋转补偿算法69-75
- 4.3.1 单符号估计补偿69-72
- 4.3.2 整帧联合估计补偿72-74
- 4.3.3 多符号估计补偿74-75
- 4.4 帧检测STO对信道CIR的影响75
- 4.5 本章小结75-77
- 第五章 可见光OFDM系统部分模块的FPGA实现77-95
- 5.1 引言77
- 5.2 浮点程序的定点化77-81
- 5.3 定点与浮点仿真性能差异81-86
- 5.3.1 信道估计模块定点方案确立81-83
- 5.3.2 长训练序列模块定点方案确立83-84
- 5.3.3 OFDM时域信号生成模块定点方案确立84
- 5.3.4 浮点定点链路仿真性能比较84-86
- 5.4 各模块端口信号、结构、时序86-93
- 5.4.1 信道估计模块86-88
- 5.4.2 长训练序列模块88-89
- 5.4.3 OFDM时域信号生成模块89-91
- 5.4.4 扰码/解扰码模块91
- 5.4.5 发射机基带系统集成91-93
- 5.5 硬件资源消耗93
- 5.6 模块测试与发射机系统联调93
- 5.7 本章小结93-95
- 第六章 全文总结95-97
- 参考文献97-103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明,张国平;纯态纠缠源条件下密集编码的信道容量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君;朱世华;王磊;;平坦衰落环境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衰落相关与信道容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2期
3 周四清;;一类小波域图像乘性水印信道容量的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35期
4 张远平;王雅;仲波;;二维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4期
5 田大钢;;关于单位成本信道容量的注记[J];通信学报;2011年04期
6 巩慧叶;张远平;李鹏;;二维非对称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证明[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2期
7 彭纪纲;一类输入受限码信道容量的估算[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5年S3期
8 吴俊杰;;信道的容量:同一时间内传输多组信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7期
9 蒋丽珍,邬良能,余虹;单模压缩信道的纠缠辅助容量[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君,朱世华,王磊;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容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佳;蔡跃明;;双向中继对秩亏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小林;方朝曦;;考虑阴影衰落的分布式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信道容量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宝妹;李琳;李正权;;一种基于匙孔信道的空时网格编码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谦;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各态历经信道容量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蕾蕾;洪伟;;视距传输下散射体对MIMO无线信道的影响[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黄海燕;王秉中;;UWB室内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于晓燕;王加庆;杨绿溪;;基于PSAM的MIMO时间—频率双选择性信道的信道估计[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8 朴大志;李启虎;孙长瑜;;两种典型浅海水声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闫秋娜;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研究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崔燕妮;陆安现;申东娅;;Rayleigh-Lognormal衰落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DFS:有关802.11n的新话题[N];网络世界;2008年
2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王舒;MIMO: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6年
4 华为 刘方;802.11ac为WLAN带来的六大变革[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5 ;VoIP向何处去[N];网络世界;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军;多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Balla Moussa Coulibaly;宽带与宽带虚拟MIMO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任海英;干扰对齐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蒲旭敏;近距离多天线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董政;对称α稳定分布噪声下稀疏双选信道估计与编译码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王妮娜;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无线多径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周玮;车辆对车辆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绍鹏;多天线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等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刘寅生;OFDM系统中基于面向判决的信道估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李长青;UWB-OFDM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文娟;高移动场景下有限反馈信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冯肖扬;WIMAX信道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曲博;基于分簇的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程宁;室内全双工自干扰信道测量与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志佼;多用户空间相关MIMO信道容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周涛;基于FPGA的线性干扰对齐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吴立新;多用户中继干扰信道中干扰对齐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付强;MIMO信道容量仿真分析与干扰信道编码方案实现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呼树同;基于MIMO的可见光通信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戴锡平;MIMO-OFDM系统接收中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84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88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