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多维调制信号的光性能监测
本文关键词:多级多维调制信号的光性能监测
更多相关文章: 光性能监测 多级多维调制格式 16QAM 光信噪比 色散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光纤通信由于其超高传输速率这一特点,已经成为了主干网的信息传送的主要渠道。下一代光网络逐渐向着动态可重构的透明网络转变,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构建了大容量高效率的传送网络之后,光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逐渐成为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光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多级多维的调制格式越来越多应用到了光传输系统当中。因此,针对多级多维调制格式的光性能监测(OPM)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围绕多级多维调制格式信号的光性能监测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目前光网络发展现状,从分析光网络的需求出发,分析OPM的重要意义,并且对OPM的范畴、实现方式做一个介绍。分析光传输过程中受到的损伤,以及这些损伤的成因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并且从时域频域角度对目前已有的光性能监测技术进行分类和介绍。其次,分析目前的已有的调制格式,包括其调制原理、传输性能。对光16QAM的调制和相干解调做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利用OptiSystem商业仿真软件,搭建了基于I/Q调制的方型和基于De-MZM的星型的光16QAM信号相干光传输系统,传输速率为100Gb/s。最后,综合考虑各个方法的优劣,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延迟抽头采样技术(DTS)的光16QAM信号性能监测技术。基于OptiSystem搭建的信号调制系统,结合MATLAB对本文提出的DTS光性能监测技术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方型和星型16QAM信号都有比较好的监测效果。在监测星型16QAM信号时,根据相图的变化定义了光信噪比因子和色散因子,对于光信噪比,在10-35dB范围有一个较好的监测效果;对于色散,监测范围在0~150ps/nm。在监测方型16QAM信号时,能够实现13-33dB范围内的光信噪比监测,在0~128ps/nm范围内的色散监测。并且,验证了对于方型16QAM信号,光信噪比对于色散监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光信噪比对色散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基数的增加,斜率没影响;色散对于光信噪比的影响,色散值越大,则光信噪比监测灵敏度越低。
【关键词】:光性能监测 多级多维调制格式 16QAM 光信噪比 色散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8
- 1.1 研究背景11-13
- 1.1.1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现状11-12
- 1.1.2 未来光纤通信的发展12-13
- 1.2 光性能监测OPM13-16
- 1.2.1 OPM必要性13-14
- 1.2.2 OPM的范畴14-15
- 1.2.3 OPM的实现方式15-16
- 1.3 光调制格式16-17
- 1.4 论文组织结构17-18
- 2 光损伤和光性能监测技术18-29
- 2.1 光传输过程中的损伤参数18-23
- 2.1.1 光信噪比18-19
- 2.1.2 色散19-21
- 2.1.3 偏振模色散21-22
- 2.1.4 非线性22-23
- 2.2 光性能监测技术23-28
- 2.2.1 基于AAH的光性能监测技术24-26
- 2.2.2 基于干涉仪的光性能监测技术26-27
- 2.2.3 基于DSP的光性能监测技术27-28
- 2.3 本章小结28-29
- 3 多级多维调制格式29-41
- 3.1 调制格式29-30
- 3.1.1 调制格式分类29
- 3.1.2 多级多维调制格式的优势29-30
- 3.2 光MQAM信号30-37
- 3.2.1 光QAM信号的调制31-34
- 3.2.2 光QAM信号的解调34-37
- 3.3 基于OPTISYSTEM的光16QAM信号的仿真系统37-40
- 3.3.1 基于I/Q调制器的方型16QAM信号37-39
- 3.3.2 基于De-MZM的星型16QAM信号39-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4 基于DTS的16QAM信号的光性能监测41-56
- 4.1 基于DTS的光性能监测技术41-42
- 4.1.1 监测原理41-42
- 4.1.2 光性能监测模块42
- 4.2 星型16QAM仿真结果分析42-48
- 4.2.1 光信噪比对相图的影响42-44
- 4.2.2 色散对相图的影响44-46
- 4.2.3 相图特征参数的提取和监测效果46-48
- 4.3 方型16QAM仿真结果分析48-55
- 4.3.1 光信噪比对相图的影响48-50
- 4.3.2 色散对相图的影响50-51
- 4.3.3 相图特征参数的提取和监测效果51-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5 总结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2
- 作者简历62-64
- 学位论文数据集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军;张引发;;偏振正交外差光信噪比监测技术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7年03期
2 戴无惧,张汉一,何永琪;全光网中的光信噪比估算与系统设计[J];中国激光;2003年12期
3 白晖峰;陈雨新;王东山;;光网络中光信噪比受限的光组播路径分配机制(英文)[J];光子学报;2014年03期
4 王浩如;;积分法测试光信噪比在密集波分复用中的应用[J];江苏通信;2011年02期
5 孙学瑞;;如何测试超密集波分系统中光信噪比——光谱仪分辨率带宽和光抑制比的影响[J];通讯世界;2007年10期
6 秦涛,张汉一,郑小平,李艳和,奉飞飞;OXC节点级联的信噪比计算[J];光通信研究;2001年05期
7 董红军;张引发;景琦;;偏振分光法光信噪比监测技术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7年03期
8 刘娜;席丽霞;李建平;张晓光;田凤;周浩;;一种提高基于循环频移器的多载波光源光信噪比的方案[J];物理学报;2012年17期
9 邓小强,叶辉;光信噪比对光自愈环的影响[J];电信科学;2002年12期
10 吴倩,雷非;光环形网的光信噪比分析与系统设计[J];光通信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红启;雷非;何建明;;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信号光信噪比监测的改进实验[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刘红捷;吕建新;谢秋红;鲍秀凯;;100GE系统传输试验[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健全;王东昱;张民;顾畹仪;;WDM系统中光信噪比的分析[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4 魏学勤;赵颖;胡凌;;全光传送网和DWDM传输系统中的光信噪比分析[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5 邓代竹;孙峰;张鑫;黄开仁;;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与信噪比关系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刘明睿;何俊;杨明;胡强高;;光性能监控模块(OPM)的特点及应用[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李文甫;汪超;阳华;李苏;张湘英;;EDFA中增益竞争及其对WDM光网络的影响[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JDSU公司;真实测量基于ROADM网络光信噪比[N];通信产业报;2008年
2 刘琦;40G—光传输网络的下一站[N];通信产业报;2003年
3 ;40G系统:提高传输容量的必由之路[N];人民邮电;2008年
4 本报特约撰稿 林雪松;“光”!速前进[N];计算机世界;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建平;适用于太比特光纤通信系统的多载波光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卞朋朋;多级多维调制信号的光性能监测[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傅震华;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光信噪比的软件仿真[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鹏;基于接收端电噪声分析的光信噪比监测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彭文雨;基于偏振相关的带内光信噪比监测方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张磊;基于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光信噪比监测方法与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杨娟娟;基于四波混频效应的光信噪比监测[D];苏州大学;2014年
7 袁博;基于MZI的全光信噪比监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张飞岭;光网络性能监测仪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5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90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