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16QAM相干光通信中偏振复用及追踪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PM-16QAM相干光通信中偏振复用及追踪技术的研究
【摘要】:随着宽带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先进的调制格式、偏振复用、相干检测和数字信号处理成为下一代400Gb/s甚至1Tb/s光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基于此背景,本论文对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偏振复用涉及的关键技术——偏振及追踪技术进行了研究。具体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偏振复用技术,重点研究了偏振光的三种描述方法,然后结合常用的偏振复用器件研究了偏振复用技术的实现,详细分析了仿真中的偏振分束器和偏振合束器原理以及角度选择问题。(2)针对高阶调制格式,研究了四种16QAM的调制方式,设计了基于QAM序列发生器、脉冲产生器和基于IQ调制器的方形16QAM光信号的调制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PM-16QAM偏振复用系统的发射机,仿真实验结果显示该发射机误码率性能十分接近理论值。(3)研究了PM-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链路损伤和接收机。仿真分析了色散和偏振模色散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详细研究了相干检测原理及相干接收机,引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介绍了仿真软件并设计搭建了112Gb/s的PM-16QAM相干光通信仿真系统。(4)对PM-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偏振追踪算法进行了研究和仿真。研究了CMA算法、RD-CMA算法以及RD-KF算法基本原理,仿真得到不同线宽下三种算法处理后的星座图,对比分析星座图的收敛性和清晰度。数值仿真分析了CMA算法和RD-CMA算法中参数N和μ对算法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的影响、RD-KF算法中参数Q对算法追踪性能影响。详细对比分析RD-CMA算法与CMA算法的误差与误码性能以及RD-KF算法与RD-CMA算法偏振态追踪性能,RD-KF算法所能跟踪的最大偏振态旋转速率是RD-CMA算法的100倍,而且具有很好的收敛精度,其收敛速度和精度可以通过调优参量控制。
【关键词】:相干光通信 偏振复用 16QAM 追踪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3
- 1.2 PM-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研究现状13-14
- 1.3 复用及追踪技术的研究现状14-15
- 1.4 论文组织结构15-17
- 2 偏振复用理论基础17-24
- 2.1 光偏振概述17-18
- 2.2 偏振光描述方法18-22
- 2.2.1 斯托克斯参量与米勒矩阵18-19
- 2.2.2 琼斯矢量19
- 2.2.3 邦加球19-22
- 2.3 偏振复用的实现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3 PM-16QAM相干光偏振复用系统及仿真24-47
- 3.1 发射端24-25
- 3.2 DD-MZM调制器25-30
- 3.2.1 16QAM信号调制26-28
- 3.2.2 PM-16QAM信号调制28-30
- 3.3 传输链路30-36
- 3.3.1 光纤损耗30-32
- 3.3.2 色散32-34
- 3.3.3 偏振模色散34-35
- 3.3.4 非线性效应35-36
- 3.4 接收端36-43
- 3.4.1 相干探测的基本原理37-39
- 3.4.2 相位与偏振分集相干接收机39-42
- 3.4.3 数字信号处理42-43
- 3.5 相干光通信系统仿真43-46
- 3.5.1 仿真软件43-44
- 3.5.2 仿真系统44-46
- 3.6 本章小结46-47
- 4 偏振追踪及仿真47-64
- 4.1 CMA算法47-53
- 4.1.1 基本原理48-50
- 4.1.2 CMA算法仿真50-51
- 4.1.3 算法性能分析51-53
- 4.2 RD-CMA算法53-57
- 4.2.1 基本原理53-54
- 4.2.2 RD-CMA算法仿真54-55
- 4.2.3 算法性能分析55-57
- 4.3 RD-KF算法57-61
- 4.3.1 基本原理57-59
- 4.3.2 RD-KF仿真59-61
- 4.3.3 算法性能分析61
- 4.4 偏振追踪性能比较61-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5 总结与展望64-66
- 5.1 总结64
- 5.2 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6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1
- 学位论文数据集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明;相干光通信的实用化研究[J];现代有线传输;1996年02期
2 幺周石,胡渝;星间相干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光通信技术;2005年08期
3 王玲;冯莹;;卫星相干光通信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06期
4 胡毅;杨家龙;;40/100G相干光通信模块的技术分析[J];烽火科技;2011年06期
5 牛丽红;孔丽萍;;浅谈相干光通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07期
6 谢福珍;相干光通信的最新成果简介[J];光通信技术;1986年02期
7 杨同友 ,李先源;相干光通信[J];电信科学;1988年05期
8 段晓明;;外差相干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0年01期
9 边一;;相干光通信[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1年02期
10 姚建国;;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控制技术[J];光通信技术;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番;邬双阳;;相干光通信技术研究[A];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江西 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13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捷伦相干光通信测试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0年
2 ;安捷伦科技相干光通信测试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鹏;卫星相干光通信接收灵敏度衰退的补偿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宇鹏;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码型调制与锁相环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赵意意;空间相干光通信终端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4 王大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陶金晶;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钟康平;DP-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张方正;高速光通信中数字信号处理(DSP)与波形产生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莫;空间相干光通信的相位匹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2 万君;单空间模连续变量相干光通信方案的实验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张曼丽;PM-16QAM相干光通信中偏振复用及追踪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朱耀中;DP-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赵迪夫;偏振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王修阁;相干光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汤福明;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锁相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杜晓;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相位同步及校正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高雨良;相干光通信中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仿真与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罗娟研;相干光通信中光锁相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1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95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