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大规模MIMO信道建模及传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9:14

  本文关键词:大规模MIMO信道建模及传播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规模MIMO 多环信道模型 多球面信道模型 3D MIMO 散射体簇可见性 到达角偏移 生灭过程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无线通信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强,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作为MIMO技术的增强版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基站端一般配置几十或几百根天线,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同时服务多个终端用户。大规模MIMO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自由度,显著地提升频谱效率和数据链路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大规模MIMO信道的传播特性,研究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首先,本文考虑二维场景下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建模问题。相比于传统MIMO系统,大规模MIMO不仅在系统性能上有显著提高,而且信道传播特性也有显著区别。大规模阵列的使用,使得瑞利距离变大,从而出现近场效应。在近场效应作用下,大规模阵列上各天线的信号到达角出现偏移,平面波假设不再成立,同时由于散射体可视性的变化,天线阵列上出现了明显的大尺度衰落;用户间相关性也随着天线数的增大而降低,使得信道更加接近于最佳传播条件。基于上述大规模MIMO信道的传播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宽带大规模MIMO多环信道模型。将传统单环信道模型中的散射体簇分布,拓展为路径时延相关的多环几何分布,并利用生灭过程,在阵列和时间两个维度建模信道的非平稳性。同时针对近场效应的情况,不再考虑传统MIMO信道模型中的平面波传播方式,而是利用球面波传播方式建模,以体现到达角偏移和更低的空间相关性等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宽带大规模MIMO多环信道模型,较好的体现了大规模MIMO信道的传播特性。然后,本文考虑三维场景下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建模问题。在城市站址资源日趋紧张且空间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尺寸巨大的ULA阵列在实际系统中很难部署,而阵列尺寸较为紧凑的多维阵列天线则显得更为实际。因此,基于二维宽带大规模MIMO多环信道模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宽带大规模3D MIMO多球面信道模型。在多球面信道模型中,以UCA阵和UPA阵基本阵列形式,考虑不同的天线极化方式和增益图;以瑞利建模准则,确定是否进行散射体簇的演进过程和是否利用球面波建模。信道模型产生的具体过程包括通用参数的产生、小尺度参数的产生和信道因子的计算三大部分。基于上述多球面信道模型,本文给出了在三种典型传播条件下的大规模MIMO信道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用户紧密分布且存在直达径场景中,两种阵列形式下的可达速率性能都较差;而用户紧密分布且不存在直达径和用户分散分布且存在直达径场景下,可达速率性能有明显提高。纵观三种场景,ULA阵的奇异值扩展和可达速率性能都高于UCA阵,在用户分散较开时,UCA阵表现出了良好的系统性能。对比大规模MIMO实测信道的性能结果,本文提出的宽带大规模3DMIMO多球面信道模型展现出了与其相似的信道特性,说明此信道模型是准确可用的。
【关键词】:大规模MIMO 多环信道模型 多球面信道模型 3D MIMO 散射体簇可见性 到达角偏移 生灭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13-15
  • 第一章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15-17
  • 1.2 大规模MIMO技术发展17-19
  • 1.3 论文内容安排19-20
  • 1.4 数学符号约定20-21
  • 第二章 大规模MIMO信道建模基础21-35
  • 2.1 引言21
  • 2.2 MIMO信道建模概述21-30
  • 2.2.1 物理模型22-24
  • 2.2.2 分析性模型24-26
  • 2.2.3 标准化模型26-30
  • 2.3 大规模MIMO信道传播特性30-33
  • 2.3.1 天线阵列上的差异性30
  • 2.3.2 用户相关性与最佳传播条件30-32
  • 2.3.3 近场效应32-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宽带大规模MIMO多环信道模型35-51
  • 3.1 引言35
  • 3.2 系统模型35-36
  • 3.3 信道模型36-45
  • 3.3.1 模型概述36-38
  • 3.3.2 散射体簇的生成38-40
  • 3.3.3 传播参数的生成40-41
  • 3.3.4 信道因子的生成41-43
  • 3.3.5 信道的时变更新43-45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45-50
  • 3.4.1 参数定义45-46
  • 3.4.2 仿真结果46-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宽带大规模3D MIMO多球面信道模型51-69
  • 4.1 引言51
  • 4.2 系统模型51-53
  • 4.3 信道模型53-60
  • 4.3.1 天线建模53-56
  • 4.3.2 瑞利建模准则56
  • 4.3.3 信道生成过程56-60
  • 4.4 性能分析60-66
  • 4.4.1 参数定义60-62
  • 4.4.2 性能评估62-66
  • 4.5 本章小结66-69
  • 第五章 全文总结69-71
  • 参考文献71-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光;肖立民;姚彦;;一种无线信道模型的特征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09期

2 朱子行;梁俊;;基于高空平台站通信的三状态马尔科夫信道模型[J];通信技术;2009年06期

3 周龙;刘海萍;;无线通信系统信道模型研究[J];光机电信息;2010年04期

4 张正文;卓露;刘江涛;张永杰;;适用于350M集群信道的经典信道模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黄晓飞;徐池;张海勇;姜凤娇;;舰载卫星信道模型的探讨[J];通信技术;2011年07期

6 陈峥;李亚麟;许张生;吕星哉;;无线宽带信道模型的仿真与验证[J];电讯技术;2011年07期

7 聂欣;米红;武向军;;基于综合信道模型的星地信道性能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2年01期

8 李萌;孙恩昌;张延华;;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与展望(一)[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04期

9 李萌;孙恩昌;张延华;;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与展望(二)[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江丽娜;魏琴芳;张祖凡;;无线统计信道模型的一种分解表示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薄亚明;;三维三极化信道模型[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杉坚;张焱;芮艳华;周世东;王庭昌;;基于几何统计信道模型传播的特性动态衍变[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刚;郭漪;葛建华;;空时MIMO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实现[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长青;刘丹谱;乐光新;;UWB-OFDM系统中的信道模型分析[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海凛;张业荣;;一种三维统计随机多极化MIMO信道模型[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6 张小华;刘江涛;卓露;;Suzuki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艾山·吾买尔;吐尔根·依不拉音;早克热·卡德尔;;基于噪声信道模型的维吾尔语央音原音识别[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8 魏麟;;航空移动卫星通信信道模型及性能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石巍;周少山;申东娅;;基于Nakagami衰落的MIMO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凤山;朱雪田;周正;;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10GBase-T任务组就信道模型达成一致[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化;MIMO信道模型及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彭宏利;基于室内典型环境的WCDMA MIMO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志钢;MIMO无线统计信道建模与仿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韩峰;煤矿井下MIMO信道模型及其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方娜燕;面向5G的下行多天线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徐霞;无线信道在网络仿真平台中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杨婧;毫米波MIMO星地链路信道模型及容量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翔;星载地基波束形成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刘传顺;三维空间信道模型及其性能评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何昊宸;城乡结合地区Nakagami-K复合信道建模[D];重庆大学;2015年

9 刘畅;高速铁路中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与系统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王夕臣;火星探测器进入段导航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96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8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